[1] 池源,石洪华, 孙景宽,等.近30年来黄河三角洲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2018,38(8): 2683-2697. [2] 潘竟虎,文岩. 中国西北干旱区植被碳汇估算及其时空格局[J]. 生态学报, 2015, 35(23): 7718-7728. [3] 韩骥,周翔,象伟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6,36(4): 1152-1161. [4] 李玉玲,李世平,祁静静.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效应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1): 382-390. [5] 赖力.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0. [6] VITOUSEK P M, MOONEY H A, LUBCHENCO J, et al.Human domination of Earth’s ecosystems[J]. Science,1997,277: 494-499. [7] 赵荣钦,黄贤金.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J].地理研究,2010,29(9): 1639-1649. [8] 赵荣钦,刘英,郝仕龙,等.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190-194. [9] LAL R.Soil carbon dynamics in cropland and rangeland[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2, 116(3): 353-362. [10] 周绪, 刘志辉, 菊春燕,等. 基于RS和GIS分析干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地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以新疆鄯善县绿洲为例[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6):231-236. [11] 任玺锦,裴婷婷,陈英,等.基于碳密度修正的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J].生态科学,2021,40(4):66-74. [12] 冯薇,赵荣钦,谢志祥,等. 碳中和目标下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及其时空格局——以黄河流域72个地级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23,37(1):102-113. [13] 张宇. 低碳导向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赤峰市为例[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14] 田耀武,刘谊锋,王聪,等. 伏牛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3(1):83-90. [15] 李豪杰. 基于高密度剖面的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精确估算[D]. 郑州:郑州大学,2016. [16] 杨洁,谢保鹏,张德罡. 基于InVEST和CA-Markov模型的黄河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9(6):1018-1029. [17] 程振博,张洪宇,金璟. 我国农业碳排放基本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18(4):149-155. [18] 高怡凡,宋长青,王元慧,等. 顾及土地利用强度和生态-经济权衡的四川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预测与热点分析[J]. 生态学报,2024,44(9):3958-3969. [19] 于伟咏,漆雁斌,明辉,等.中国农业系统碳汇和碳源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 西部林业科学,2016,45(5):1-7. [20] 张国,王效科.我国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0,39(4):872-881. [21] 张前兵,杨玲,王进. 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及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呼吸及各组分贡献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 45(12):2420-2430. [22] 黄凯旋. “双碳”背景下森林碳汇功能及展望[J]. 辽宁林业科技,2024(1):51-54,61. [23] 符如灿,郑海富,宋星旻,等. 2012—2022年广西公益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 广西林业科学,2023,52(5):559-568. [24] 陈天弋. 山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估算、动态演替及碳汇潜力分析[D]. 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3. [25] 李国煜,王嘉怡,曹宇,等. 碳排放约束下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J].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4):69-77. [26] 黄梦石. 存量规划视角下哈尔滨城市建设用地调控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7] 赵鹏军,曾良恩,路海艳,等. 中国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19,26(7):3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