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投稿须知
编委会
期刊订阅
论文查重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首届中国期刊奖
Previous
Next
月刊,1955年创刊
主管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
长江大学
主编:游艾青
执行主编:王贵春
副主编:屠晶 王晓芳
社长:屠晶
副社长:孙瑾
ISSN 0439-8114
CN 42-1255/S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作者须知
|
投稿常见问题
|
论文模板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本期热点文章
更多>>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2025年 第6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25
上一期
育种·栽培
稳产抗倒伏小麦品种东昌212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崔文礼, 黄建华, 于学奎, 沈家成, 高景春
2025, 64(7): 1-4.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01
摘要
(
78
)
PDF
(1607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昌212是用皖麦19/皖麦33高代品系作母本、皖宿0622作父本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稳产抗倒伏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7 657.30 kg/hm
2
,比对照济麦22增产3.03%;病害接种鉴定显示,2019—2020年、2020—2021年该品种对赤霉病分别表现为中抗和中感,对白粉病分别表现为中感和中抗,对纹枯病分别表现为感和感。详述了其选育过程、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以及关键栽培技术。
60个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
张小娟, 刘倩倩, 王立峰, 凌冬, 张鹏飞
2025, 64(7): 5-9.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02
摘要
(
60
)
PDF
(2124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筛选出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抗赤霉病优异种质资源,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分别作为高抗、中抗、高感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土表接种法对包括对照在内的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水平鉴定,共筛选出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7个、中感品种30个、高感品种21个。并调查抗性水平达到中感及以上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共筛选出内4103、川麦45、W2、西农9871等16个农艺性状优良且兼具赤霉病抗性的小麦品种(系),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可靠亲本来源。
西南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系)氮效率利用评价
乔祥梅, 王志龙, 刘列, 程加省, 黄廷芝, 程耿, 李红艳, 夏艳波, 王志伟
2025, 64(7): 10-14.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03
摘要
(
32
)
PDF
(2407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西南麦区36个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施氮(N0)和正常施氮(N1,纯氮用量135 kg/hm
2
)2种氮水平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SPAD值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子粒产量,通过聚类分析将品种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3个类型,高产型小麦品种(系)平均产量为7 334.60 kg/hm
2
,是低产品种(系)的1.70倍、中产品种(系)的1.27倍。基于2个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差异将不同小麦品种(系)划分为4类,即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其中10个品种(系)为双高效型,6个品种(系)为高氮高效型,7个品种(系)为低氮高效型,13个品种(系)为双低效型;4种氮效率类型间平均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双低效型,但是穗粒数、叶长、穗长、株高四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云麦83、云麦80、川麦1648、云麦56、川麦84和云麦68这6个品种不仅是氮素双高效型品种,而且是高产型品种,因此,该类品种可作为氮高效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利用。
28份彩色小麦种质主要品质性状评价
崔文礼, 邓新龙, 杨晨, 代雪晴, 郑文寅
2025, 64(7): 15-19.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04
摘要
(
38
)
PDF
(227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筛选出彩色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优异种质,以扬麦27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28份彩色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28份彩色小麦品种(系)的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面粉沉降值品种(系)间差异较大,变幅分别为1.53~9.13 min、0.90~2.93 min、9.03~43.87 mL,而子粒容重、出粉率和面团吸水率品种(系)间差异较小;不同来源地彩色小麦的品质性状间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形成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沉降值与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稳定时间与形成时间、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吸水率与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筛查比较以及聚类分析,建议加强对AN004、AN008、AN006的选育。
资源·环境
基于PSR模型的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及对策
邱廉, 刘瑜, 陈冉, 刘珍珍, 毛惠萍
2025, 64(7): 20-2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05
摘要
(
37
)
PDF
(2747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估2013—2022年浙江省生态安全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浙江省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上升态势,由2013年的极不安全状态上升至2022年的较安全状态,全省生态系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资源环境压力、生态系统状态、人类活动响应3项指数对浙江省生态安全格局均呈正向贡献;部分指标的提升已经接近瓶颈,后续生态安全状态的提升面临较大压力。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快速妥善应对各项风险挑战、全面维护浙江省域生态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三生”空间视角下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演变及其生态环境响应
卓德兵, 张和利, 邓明蓉, 贺碧湖, 朱深海
2025, 64(7): 27-35.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06
摘要
(
41
)
PDF
(1211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类型转换生态贡献率、生态响应程度指数等方法, 探究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生产空间面积逐年减少,生活空间面积持续增加,生态空间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005—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期上升,共增加237.22亿元,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波动增长,整体增加0.003 61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三生”空间演变的响应具有协同性;耕地转换为林地、草地转化为林地是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而林地转换为耕地、草地转换为耕地、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
外源钾肥影响碳氮积累并改善烟草幼苗低温抗性
陈涛, 李国兰, 付慧杰, 朱松发, 宋文静, 张亚丽, 于可可
2025, 64(7): 36-39.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07
摘要
(
40
)
PDF
(2010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外源钾肥对烤烟抵御低温逆境的效果,采用室内试验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喷施0.1%磷酸二氢钾(T1)和0.1%黄腐酸钾(T2)对烟草生长发育、碳氮含量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叶片喷施清水对照(CK)相比,T1和T2的地上部干重分别显著增加65.8%和27.2%,烟草根系干重分别显著增加133.3%和72.2%,全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7.4%和20.2%;T1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6.4%和41.5%;T1和T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76.2%和38.3%,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显著增加250.2%和40.8%。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1的综合低温抗性最优。建议在移栽期和倒春寒频发期叶面喷施0.1%磷酸二氢钾提高烟草低温抗性。
襄阳市茶区主要气象灾害特征与应对措施
陈爽, 唐前勇, 山亚平, 邹从鹏, 赵耀
2025, 64(7): 40-45.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08
摘要
(
35
)
PDF
(3505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1960—2024年湖北省襄阳市茶区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茶区茶树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倒春寒和高温的特征。结果表明,襄阳市茶区每年倒春寒发生次数以0~3次为主,年累计时间以0~10 d为主;保康县发生倒春寒频率最高、次数最多、累计时间最长,南漳县次之,谷城县最少;从出现时间来看,倒春寒主要发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其中4月上旬发生频率最高。襄阳市茶区年平均高温日数为20.7 d,酷热日数为6.6 d,二者均表现为保康县最多、谷城县次之、南漳县最少;高温事件主要发生在6—8月,其中7月最多。针对气象灾害提出应对措施,如建设标准化生产茶园,提升茶园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加强茶园气象的精准监测,做好茶园气象灾害防御的靶向服务;开发和推广茶叶气象指数保险,为茶叶生产提供抗风险保障。
巢湖主产鱼类典型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健康风险评估
吴蕾, 徐婧, 陈强, 朱魏炜, 杨满意, 陈红枫
2025, 64(7): 46-52.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09
摘要
(
41
)
PDF
(255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巢湖几种主产鱼类典型重金属含量水平、富集特征及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不同鱼类各组织中Cr、Cu、As、Cd、Pb和Hg的含量,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重金属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6种鱼类中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GB 2762—2022与NY 5073—2006的限值要求;各元素的平均含量表现为Cu>Cr>As>Hg>Pb>Cd。从栖息水层来看,中下层鱼类肌肉中Cr 、Cu、As、Cd和Pb含量高于中上层,Hg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从摄食习惯来看,鱼类肌肉中仅有Hg含量为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其他5种元素均为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栖息水层对巢湖鱼类重金属富集的影响较摄食习惯更大。鱼类各组织对重金属表现出不同的富集规律,Cr和Pb主要富集在鱼鳞、鱼鳃和鱼骨,Cu和As主要富集在肝脏,Cd主要富集在肾脏,Hg主要富集在肌肉。肌肉中重金属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可以忽略;Pb致癌健康风险可以忽略,Cr、As和Cd致癌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施氮模式对苎麻氮素利用、纤维产量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熊伟, 张奥深, 陈炼, 汤涤洛, 徐敏, 刘国庆, 汪红武
2025, 64(7): 53-60.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10
摘要
(
33
)
PDF
(3169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置氮肥不同基肥用量和基追比处理,考察不同施氮模式对苎麻[
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氮素利用效率、纤维产量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
1∶2
(基肥300 kg/hm
2
,基追比1∶2)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最高;叶片发育方面,N
2∶1
(基肥600 kg/hm
2
,基追比2∶1)的综合生长指数优;N
2∶3
(基肥600 kg/hm
2
,基追比2∶3)的纤维产量最高,比N
0∶0
(CK,不施肥)增产62.4%,验证“稳基肥、强追肥”策略的有效性;N
3∶3
(基肥900 kg/hm
2
,基追比3∶3)虽茎粗、生物量等形态指标表现较优,但氮肥偏生产力最低,表明过量氮投入引发奢侈吸收,导致资源转化效率下降。酶活性结果显示,N
2
组(中基肥组,基肥600 kg/hm
2
)通过维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高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形成氧化应激缓冲体系;N
3
(高基肥组,基肥900 kg/hm
2
)的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最高,但因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不足限制氮同化流。综合表明,中基肥(基肥600 kg/hm
2
)下配合追肥可优化苎麻生产。
田-沟-塘系统底质磷素赋存特征与释放风险
夏必青, 李思思, 庄艳华, 刘宏斌, 张亮
2025, 64(7): 61-67.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11
摘要
(
36
)
PDF
(402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磷吸附试验,系统分析了田-沟-塘(农田-沟渠-水塘)不同单元底质磷吸附特性及磷赋存形态对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磷吸附过程;农田土壤的磷吸附能力较稳定,而水塘和沟渠沉积物吸附能力波动较大,部分水塘样点存在较高的磷释放风险;磷形态分析显示,有机磷含量越高,底质磷吸附能力越低;水稻种植前后,磷吸附能力变化明显,尤其是水稻生育期内沟渠沉积物吸附能力显著增强,水稻收割后农田土壤的吸附能力进一步增强。合理管理利用农田、沟渠与水塘有助于减少磷释放,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植物保护
不同芽孢杆菌对黄瓜白粉病的绿色防治效果
宋以星, 刘欣宇, 刘铮
2025, 64(7): 68-73.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12
摘要
(
33
)
PDF
(1879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贝莱斯芽孢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
, T2)、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T3)和巨大芽孢杆菌(
Bacillus megaterium
,T4)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植株生长、产量、品质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并将这3种芽孢杆菌处理分别与化学药剂(T1)及空白对照(CK)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种芽孢杆菌处理均能有效防控白粉病,同时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并改善果实品质,其中,贝莱斯芽孢杆菌的表现尤为突出。在防治效果层面,T2与化学药剂T1相近,且显著优于T3和T4。在产量方面,T1最高,T2次之,两者均显著高于其他芽孢杆菌处理和CK。在植株生长指标方面,同样以T1为最优,T2紧跟其后,且显著优于T3和T4,各处理的指标均显著高于CK。在果实品质方面,T2处理显著提升了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含量等关键指标,效果优于CK。此外,T2处理还有效增强了植株的光合能力,显著降低了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其抗氧化表现优于T3和T4。
不同植物提取物对串珠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范萌, 尹玉玲, 赵名琦, 李阔, 张星鹂, 焦晓露, 刘迦南, 李云鹏
2025, 64(7): 74-78.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13
摘要
(
38
)
PDF
(232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香附子(
Cyperus rotundus
L.)、丝棉木(
Euonymus maackii
Rupr.)、沙参(
Adenophora stricta
Miq.)、大黄(
Rheum palmatum
L.)、秦皮(
Cortex
Fraxini)、菊芋(
Helianthus tuberosus
L.)6种植物提取物对串珠镰刀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的抑制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从6种植物中筛选出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乙醇粗提物,并以石油醚等系列极性溶剂对筛选到的乙醇植物粗提物进行萃取,测定各萃取物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析各萃取物抑制菌丝生长的毒力差异,筛选出对串珠镰刀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植物萃取物,并测定该植物萃取物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对菌丝形态、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香附子和丝棉木的乙醇粗提物对串珠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粗提物,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香附子和丝棉木的各极性萃取溶剂中均以石油醚的萃取物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且香附子石油醚萃取物抑菌作用显著高于丝棉木,两者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
IC
50
)分别为6.076 6 mg/mL和16.736 3 mg/mL;香附子石油醚萃取物对孢子萌发的
IC
50
为7.721 7 mg/mL,该萃取物可导致菌丝畸形生长,破坏菌丝细胞膜半透性。
人工繁育蠋蝽的产卵介质筛选
孙贝贝, 侯峥嵘, 李金萍, 尹哲, 赵凡, 刘丹, 岳瑾
2025, 64(7): 79-81.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14
摘要
(
31
)
PDF
(1679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筛选出适宜的材料作为人工繁育蠋蝽[
Arma chinensis
(Fallou)]时的产卵介质,评价了蠋蝽成虫在厨房用纸、可降解蛋托、纱布、新鲜玉米叶片4种介质上的产卵量、产卵集中度、产卵历期和卵孵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蠋蝽在纱布上的产卵集中率最高,达95.74%,显著高于其他介质;在纱布和可降解蛋托上的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高于厨房用纸和新鲜玉米叶片,分别为137.80粒和91.50粒;在4种介质上的产卵历期和卵孵化率没有显著差异。4种介质的保存期差异显著,其中纱布和可降解蛋托保存期显著长于厨房用纸和新鲜玉米叶片。综上,纱布为最优的产卵介质。
园艺·特产
基于熵权法评价湖北孝感市九个桃品种果实品质
朱虹娴, 吴宁宁, 唐松, 简晓英, 程琪, 覃芳, 李解, 汤亚东, 彭裕超, 徐浩, 刘洪斌, 王艳树
2025, 64(7): 82-8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15
摘要
(
38
)
PDF
(1632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湖北省孝感市不同品种桃(
Prunus persica
(L.) Batsch)果实品质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为本地优良桃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依据。在果实成熟期,对桃果实单果重、纵径、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果实硬度等指标进行测定,运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桃品种在果实品质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春蜜、春美和中桃9号在单果重方面表现突出,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P
<0.05);大红袍和中油金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甜度更优;中油蟠5号的果实硬度最大;在纵径、横径及果形指数方面,各品种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桃9号、春蜜、春美3个品种的品质较好。
不同温度下铝胁迫对麻疯树幼苗逆境生理的影响
李荣峰, 林德芳, 汪自松
2025, 64(7): 87-93.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16
摘要
(
35
)
PDF
(167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麻疯树(
Jatropha curcas
L.)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沙培法,研究麻疯树幼苗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铝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响应。结果表明,在胁迫的第7天,25 ℃下100 μmol/L铝胁迫处理时麻疯树幼苗MDA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CAT、POD和APX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增加,SOD活性和对照相比下降35.1%;15 ℃下麻疯树幼苗Pro含量随铝胁迫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铝胁迫处理下除200 μmol/L铝胁迫浓度外,SS含量、POD活性均高于25 ℃处理,MDA和Pr含量不管对照还是铝胁迫处理,15 ℃处理下均比25 ℃处理高。在胁迫的第14天,15 ℃下对照麻疯树幼苗MDA、Pr和SS含量分别是25 ℃下对照的1.52倍、1.26倍和2.43倍,高浓度铝抑制SOD和APX活性,低温和铝双重胁迫抑制POD活性。研究说明短时间低浓度铝胁迫对麻疯树幼苗生长影响不大,在长时间的铝胁迫下,麻疯树受到的伤害与低温无关,铝胁迫是限制麻疯树生长的主要因素。
牡丹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杂交亲和性研究
王二强, 冀含乐, 庞静静, 潘永, 曹健康, 卢林, 王晓晖
2025, 64(7): 94-100.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17
摘要
(
28
)
PDF
(2593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有重要育种价值,通过肉质花盘亚组组内野生种间、以及野生种和栽培种之间的人工杂交,分析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杂交亲和性,筛选亲和性好的杂交组合或类型,为野生种进一步育种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紫牡丹(
Paeonia delavayi
)、黄牡丹(
Paeonia lutea
)、狭叶牡丹(
Paeonia potaninii
)之间杂交普遍具有较高结实数量,同时收获种子具有良好的出苗率;以大花黄牡丹(
Paeonia ludlowii
)为亲本,虽然也收到部分种子,但种子未能出苗。与革质花盘亚组栽培种杂交,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作母本平均结实数量由高到低为黄牡丹、紫牡丹、大花黄牡丹、狭叶牡丹,野生种作父本平均结实数量由高到低为狭叶牡丹、黄牡丹、紫牡丹、大花黄牡丹。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与革质花盘亚组栽培品种杂交多数组合均能正常结实,表现出一定的亲和性,但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作母本杂交结实数量和种子出苗率均高于肉质花盘亚组野生种作父本。
纳米三氧化二铁对黄瓜发芽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李俊鹏, 孙心慧, 何亚洲, 陈晓峰
2025, 64(7): 101-104.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18
摘要
(
31
)
PDF
(1877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黄瓜的发芽率、根长、抗氧化系统[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叶片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4个方面开展试验,在对黄瓜幼苗进行生理特性检测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的纳米三氧化二铁(Fe
2
O
3
NPs)(0、5、10、15、20 mg/L)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Fe
2
O
3
NPs对黄瓜的生长发育具有双重浓度效应,低浓度(5、10 mg/L)的Fe
2
O
3
NPs对种子的发芽率和主根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15、20 mg/L)的Fe
2
O
3
NPs则表现出抑制作用;低浓度下,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得到提升,而高浓度下,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并伴随氧化损伤。
药用植物
麦冬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制定
赵翠荣, 卢阳, 赵丹, 戴维, 邓超, 王志安, 赵明
2025, 64(7): 105-113.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19
摘要
(
33
)
PDF
(175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促进麦冬[
Ophiopogon japonicus
(L.f.)Ker-Gawl.]植物新品种保护,从源头推动原产中国的麦冬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发展,并促进地方特色中药材麦冬产业的发展,开展了麦冬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简称DUS)测试指南的制定研究。通过种植观测93份麦冬类种质资源,研究了麦冬的栽培、繁殖方法和表型数据采集方法,筛选出27个性状用于麦冬品种的表型描述,明确了麦冬品种DUS测试对繁殖材料的要求,规定了麦冬DUS判定的一般原则,制定了麦冬DUS测试指南。
薏苡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薏苡素生物动态积累规律
王耀, 李福敏, 王敏, 杨天明, 孙大利
2025, 64(7): 114-119.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20
摘要
(
52
)
PDF
(2216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薏苡素在薏苡(
Coix lacryma-jobi
L.)幼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成熟期6个生长时期中根、茎、叶、种子中薏苡素的含量水平,并明确薏苡素在薏苡植株中的合成积累规律。采集薏苡不同生长期根、茎、叶、种子样品,使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利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UPLC-MS/MS)检测薏苡素含量。结果表明,薏苡不同生长期各部位薏苡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根中薏苡素含量最高[(661.06±52.41)mg/kg],其次为叶[(80.73±2.31)mg/kg]、种子[(14.56±0.29)mg/kg]和茎[(9.80±0.44)mg/kg],各部位薏苡素含量与株高、根长、鲜重呈负相关。不同部位对比发现,孕穗期薏苡的薏苡素产量达最大值[(112.47±9.20)mg/株],其次为抽穗开花期[(51.42±7.96)mg/株]。单株薏苡素产量与株高、根长、鲜重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孕穗期根中薏苡素积累量最大。
多根紫萍
SpLAR
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表达载体构建
刘文英, 左研熙, 何舒萍, 杨璞, 向蓓蓓
2025, 64(7): 120-127.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21
摘要
(
47
)
PDF
(414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多根紫萍(
Spirodela polyrrhiza
)中无色花青素还原酶编码基因
SpLAR
在原花青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基于多根紫萍转录组数据获取
SpLAR
全长cDNA序列,成功克隆该基因;对SpLAR蛋白的特性进行预测,并检测了不同培养天数及营养胁迫条件下
SpLAR
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测定相应条件下原花青素的积累量,进一步分析了
SpLAR
基因表达量与原花青素积累量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pCAMBIA1301-
SpLAR
植物表达载体。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 059 bp,编码3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38 ku,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含有一个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属于NADB_Rossmann超家族,SpLAR蛋白与芋(
Colocasia esculenta
)同源蛋白相似性最高;RT-qPCR及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SpLAR
基因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且与原花青素积累量呈正相关,Datko处理下,在9 d时
SpLAR
基因表达量最高,此时原花青素积累量达到峰值20.6 mg/g。营养胁迫处理可显著促进
SpLAR
基因的表达及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使积累量在9 d提升至24.8 mg/g。
水产养殖
增殖放流水域鱼类群落及β多样性时空变化——以雅鲁藏布江藏木段为例
阙培中, 杜春忠, 丁瑶, 路清贤, 顾正选, 王世军, 陆星宇, 张欢, 吴雷
2025, 64(7): 128-132.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22
摘要
(
47
)
PDF
(2203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增殖放流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以2017—2022年雅鲁藏布江藏木段鱼类资源连续调查数据,通过分解β多样性,分析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产生和维持过程。结果表明,雅鲁藏木江藏木段共调查到鱼类30种,以鲤科和鳅科鱼类为主,2017—2020年的优势鱼类均为本土鱼类,2021—2022年优势鱼类中存在外来种。β
sor
(总β多样性)和β
sne
(嵌套组分)在不同年份间均具有显著差异(
P
<0.05),鱼类物种组成变化在不同年份间的差异主要是嵌套组分的变化引起的。β
sim
(周转组分)在空间上具有显著差异(
P
<0.05),具体体现在非增殖放流鱼类的物种替换上,增殖放流对保护本土鱼类具有积极意义。整体上,β
sim
显著大于β
sne
(
P
<0.05),表明雅鲁藏布江藏木江段鱼类物种组成变化主要以周转模式为主,每个河段均具有保护价值。从鱼类组成变化的角度分析了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变化,结果可为建设水利工程水域的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畜牧·兽医
不同添加物对双低油菜黄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彭正文, 童玥, 江鲜雨, 张洪伦
2025, 64(7): 133-13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23
摘要
(
25
)
PDF
(161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不同添加物对双低油菜(
Brassica napus
L.)黄贮发酵后的品质影响,从成熟去子后的全株双低优质油菜秸秆为原料,设置7种处理,分别为无添加对照(CK)、青贮菌种+600 g/t酶制剂、青贮菌种+300 g/t酶制剂、青贮菌种+150 g/t酶制剂、青贮菌种+150 g/t酶制剂+3%尿素、青贮菌种+150 g/t酶制剂+4%尿素、青贮菌种+150 g/t酶制剂+5%尿素,发酵45 d后分别取各处理组样品检测。选用健康的适龄宜昌白山羊1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将品质最好的处理组黄贮油菜秸秆按10%、20%、30%、40%、50%比例与青贮玉米混合后分别饲喂5组山羊,观察采食情况。结果表明,添加一定含量的青贮菌种和酶制剂后,油菜秸秆中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
P
<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
P
<0.05),其中青贮菌种+150 g/t酶制剂处理组品质最好;添加尿素氨化后油菜秸秆中丁酸含量显著降低(
P
<0.05),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
P
<0.05)。黄贮油菜秸秆与青贮玉米饲料混饲后白山羊采食量大,油菜秸秆接种青贮菌,并添加酶制剂和尿素进行发酵,能有效提高油菜秸秆的营养成分和黄贮品质,改善其适口性,促进家畜采食。
红斑丹毒丝菌蛋白间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吴雪军, 董琦, 周彩琴, 章晓炜, 刘威
2025, 64(7): 137-141.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24
摘要
(
33
)
PDF
(1552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病原菌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是理解其各项生命活动、揭示信号转导机制、预测潜在药物靶标的重要途径。旨在利用DIP蛋白互作数据库和同源蛋白映射方法,构建红斑丹毒丝菌(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网络。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互作网络共包含2 113对非冗余的相互作用关系,涉及330个蛋白,并绘制了互作网络的拓扑结构图。通过全基因组内蛋白之间的互作频率分析,确定了在红斑丹毒丝菌中互作频率最高的40个蛋白,这些蛋白主要与翻译、转录、分子伴侣等功能相关。伴侣蛋白DnaK、DnaJ、GroEL以及DEAD/DEAH解旋酶的互作频率较高,能与核糖体蛋白、代谢相关、伴侣蛋白、细胞分裂蛋白等多种功能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若DnaK、DnaJ、GroEL、DEAD/DEAH解旋酶的功能受到抑制,则会对红斑丹毒丝菌的正常生命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
贮藏·加工
不同加工贮藏条件对抗菌肽抑菌活性的影响
孙筱莎, 孔艺霖, 孙汝江
2025, 64(7): 142-14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25
摘要
(
28
)
PDF
(2126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抗菌肽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作为指示菌,从最低抑菌浓度(MIC)、温度、pH、金属离子、储存时间等方面对抗菌肽进行相对抑菌活性稳定性评估。结果表明,抗菌肽具有广谱抑菌性,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100 ℃处理 30 min 仍可保持88.16%和93.88%的相对抑菌率;不同pH对抗菌肽抑菌活性有显著影响(
P
<0.05),抗菌肽在偏酸性下表现出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强碱性环境,表明抗菌肽更适合在偏酸性环境中加工生产。溶液中不同浓度Ca
2+
、Na
+
对抗菌肽抑菌活性均有显著影响,高盐环境可以引起抗菌肽抑菌活性降低,但是最低相对抑菌率仍在80%以上。储存时间对大肠杆菌相对抑菌率的影响要大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储存12个月相对抑菌率仍在85%以上。
打叶复烤工艺中不同加工强度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杨谨瑞, 李修贤, 黄鑫, 余雯, 何鹏, 何骕, 羡伟, 罗威, 续勇波
2025, 64(7): 147-15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26
摘要
(
31
)
PDF
(590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云烟87初烤烟叶Y2B4配方叶组为供试材料,在一润和复烤工艺下分别设置3种加工强度,分析不同加工强度下烟叶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氯、钾、总氮、淀粉、蛋白质、果胶;致香物质包含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酚类、烯烃类、杂环类。一润和复烤工艺下,降低加工强度处理的可用性指数(
CCUI
)均高于常规加工强度处理,表明降低加工强度处理的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更优,工业可用性更好。不同加工强度的一润、复烤烟叶样品聚类效果较好,均表现为常规加工强度处理、升高加工强度处理样品聚为一类,降低加工强度处理样品聚为一类,表明加工强度对烟叶致香物质组成具有显著影响。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 D、西柏三烯二醇 C、亚麻酸甲酯、淀粉的含量均与烟叶感官质量总分呈正相关关系,总植物碱含量与烟叶感官质量总分呈负相关关系。降低加工强度处理的复烤烟叶香韵、香气质、干净度、湿润感、回味得分均高于常规加工强度处理和升高加工强度处理,杂气较少,感官质量总分最高。
检测分析
不同糯米品种理化特性及其对酒酿发酵品质的影响
李妍依, 郭自国, 鲁亚欣, 桂夫豪, 彭西甜, 杨洁, 胡璇
2025, 64(7): 157-163.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27
摘要
(
37
)
PDF
(216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筛选影响酒酿品质的关键糯米特性指标,选取11种市售糯米为试验材料,包括9种中国产糯米(朱湖糯米、长颗糯米、圆颗粳糯、普济圩金迈圆糯、应城红糯、云梦小糯、黑糯米、圆颗糯米、云梦普糯)和2种进口糯米(泰国糯米、越南糯米)。通过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RDA)等方法,系统评价样品的外观品质、理化特性、质构特性及食味品质。结果表明,聚类分析验证了行业实践经验,证实不同糯米品种存在显著的酒酿适用性差异。云梦小糯独立聚为一类,其理化性质明显区别于其他10个品种,证实该品种不适合作为酒酿原料。朱湖糯米与应城红糯、泰国糯米、越南糯米聚为一类,初步判定该类群品种适合作为酒酿原料。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是影响其酒酿发酵品质的关键指标,而外观品质、总淀粉、可溶性糖含量、质构特性、千粒重、胶稠度及食味值对酒酿发酵品质的影响较小。
杨梅中5种杀菌剂多残留检测方法比对
贾惠言, 付岩, 王全胜, 吴银良
2025, 64(7): 164-170.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28
摘要
(
30
)
PDF
(260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杨梅(
Morella rubra
Lour.)为研究对象,基于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检测中心历年农药残留监测数据,筛选出检出率较高的5种杀菌剂(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戊唑醇),系统比较了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法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2种检测方法的技术性能。结果表明,免疫层析法检测5种杀菌剂的检出限分别为0.20 mg/kg(多菌灵)、1.00 mg/kg(苯醚甲环唑)、5.00 mg/kg(吡唑醚菌酯)、5.00 mg/kg(嘧菌酯)、1.00 mg/kg(戊唑醇);UPLC-MS/MS法检测5种杀菌剂的检出限均为0.001 mg/kg。5种杀菌剂在杨梅中的添加水平为 0.010~1.000 mg/kg时,UPLC-MS/MS法表现出良好的准确度与精密度,5种杀菌剂的平均回收率为74.8%~107.5%,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1%~9.0%。免疫层析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5种杀菌剂的假阴性率为0,假阳性率≤5%,相对准确度≥97.5%。虽然免疫层析法的检出限较高,但均小于最大残留限量,完全适用于农药残留的定性筛查,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要求。
信息工程
基于Fluent的多功能烤房流场分析及结构优化
李峰, 饶智, 谭华, 位军岗, 陈礼梦, 任婷, 范子铃, 李显秋
2025, 64(7): 171-177.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29
摘要
(
43
)
PDF
(478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多功能烤房为对象,基于标准
k
-
ε
湍流模型理论,采用Fluent软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进风口宽度、托盘与烤房侧壁之间的距离及导风板倾角等关键参数对流场的影响,验证不同结构方案对烤房内部流场稳定性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多功能烤房的最优结构参数组合为进风口宽度2.7 m、托盘与侧壁间距300 mm。设置宽度300 mm、间距200 mm的导风板系统,经测试,当导风板倾角为45°时,烤房内部流场均匀性达到最优状态,气流能够均匀作用于物料表面,显著改善了烘干效果。
基于微波扰动与模糊PID的蒸汽茶叶杀青机温湿度调控技术
梁玉玥, 雷道锐
2025, 64(7): 178-181.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30
摘要
(
24
)
PDF
(254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蒸汽茶叶杀青机在运行过程中难以稳定维持预设温湿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波扰动与模糊PID协同控制的温湿度调控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微波扰动技术应用于湿度控制,同时采用模糊PID算法实现温度精确调节,这种改进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控制方式中温湿度参数相互干扰的技术难题。在杀青温度为95 ℃、湿度为95%、时间为1 min时,温湿度虽然存在轻微波动,但始终保持在较小的可控范围内。结果表明,结合微波扰动和模糊PID的温湿度控制方法能够有效确保蒸汽茶叶杀青机内部环境的稳定性,使茶叶处于最佳杀青状态。这种精确的温湿度控制方法不仅大幅提高了杀青工艺的一致性和重复性,而且提升了成品茶叶的品质,为茶叶优良风味特征和营养价值的形成提供了可靠保障。
基于Fisher判别的农事气象问答服务技术与应用
陈冲, 肖晶晶, 李建
2025, 64(7): 182-185.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31
摘要
(
44
)
PDF
(3540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满足高效快捷的农事气象服务需求,提出基于Fisher判别的农事气象问答服务技术。阐述了该技术的具体实现流程,包括数据采集、特征提取、模型构建及问答系统搭建等环节。通过将该技术集成至浙江省气象部门发布的“智慧气象”应用程序,实现了用户与应用之间的智能问答交互功能。试验和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在提升农事气象服务效率、增强服务便捷性及提高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具有一定成效。
基于改进YOLOv8模型的黄花菜花蕾识别研究
霍静琦, 崔婷婷, 薛志璐
2025, 64(7): 186-191.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32
摘要
(
37
)
PDF
(851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深度融合CSPNet与密集连接网络(DenseNet)构建CSPDenseNet骨干模块,将该模块集成到YOLOv8模型,替换主干网络末端的最后2个标准卷积模块,得到改进YOLOv8模型(Dense-YOLOv8)。结果表明,在简单背景、稀疏黄花菜(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花蕾场景下,Dense-YOLOv8模型成功识别出全部成熟花蕾;在简单背景、密集黄花菜花蕾场景下,Dense-YOLOv8模型在花蕾检测任务中展现出优异的识别性能,但在处理紧密相邻目标时仍存在部分漏检现象;在复杂背景、密集黄花菜花蕾场景下,Dense-YOLOv8模型成功识别出全部成熟花蕾。Dense-YOLOv8模型的
mAP
、
F
1、识别速度、模型大小分别为90.75%、89%、53 f/s、217.68 MB;与YOLOv8模型、Faster R-CNN模型、YOLOv7相比,Dense-YOLOv8 模型在精简网络结构与参数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目标检测的精度与速度。
生物工程
深秋红沙棘
NHX1
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崔长珍, 霍彦波, 张思宇, 柴乖强, 鲍亮亮, 段义忠
2025, 64(7): 192-197.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33
摘要
(
30
)
PDF
(823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品种深秋红为试验材料,克隆Na
+
/H
+
逆向转运蛋白(NHX)家族成员中NHX1蛋白的基因,并对沙棘NHX1蛋白(HrNHX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
HrNHX1
基因全长约1 600 bp,编码一个由5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酸性疏水蛋白。该蛋白的分子式为C
2754
H
4269
N
672
O
759
S
21
,总原子数为8 502,相对分子质量为59 637.71。HrNHX1属于稳定蛋白,含有13个跨膜区,不具有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且包含1个NHX蛋白家族特有的Na
+
/H
+
exchanger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HrNHX1蛋白定位在液泡膜上。同源比对分析表明,HrNHX1蛋白序列与雷蒙德氏棉(
Gossypium raimondii
)、陆地棉(
Gossypium hirsutum
)、川桑(
Morus notabilis
)、橡胶树(
Hevea brasiliensis
)NHX1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HrNHX1蛋白序列与水稻、小麦具有抗旱、耐盐功能的NHX蛋白序列聚类于同一进化分支,表明它们在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
HrNHX1
基因在增强植物抗旱性和耐盐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控其编码HrNHX1蛋白的活性或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可有效提升植物对干旱和盐胁迫的适应能力。
郧西马头山羊线粒体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程蕾, 刘辰晖, 陈杨, 向敏, 余婕, 钟朱夏, 夏永春, 杨务军, 胡修忠
2025, 64(7): 198-202.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34
摘要
(
30
)
PDF
(331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评估郧西马头山羊(
Capra hircus
)的遗传多样性。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184只郧西马头山羊mtDNA D-loop区全序列,系统分析其核苷酸多态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开展中性检验(Tajima’s
D
、Fu’s
Fs
)和错配分布分析,并与不同山羊品种的mtDNA D-loop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郧西马头山羊mtDNA D-loop的A、G、C、T 4种碱基占比分别为30.77%、14.26%、26.26%、28.71%,A+T碱基的占比为59.48%,明显高于G+C(40.52%)。郧西马头山羊mtDNA D-loop共有52种单倍型,131个变异位点,其中单一多态位点51个,简约信息位点80个。Fu’s
Fs
检验结果显示,
Fs
为-2.48,显著偏离中性模型(
P
< 0.05)。郧西马头山羊与其他5个山羊品种(川东白山羊、陕南白山羊、黄淮山羊、北川白山羊、波尔山羊)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84个个体被分为3个大分支,分别为2个本地支与1个波尔山羊杂交支。郧西马头山羊群体的多态程度高,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大的育种潜能,但存在周边多个地方山羊品种和波尔山羊的遗传渗入现象。
低深度测序数据的基因型填充优化与回归模型性能分析
向冲, 陈璨
2025, 64(7): 203-20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35
摘要
(
28
)
PDF
(220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优化基因型填充算法和筛选最优回归模型,建立适用于低深度测序基因组数据分析的新方法。结果表明,相较于优化前的算法,优化后基因型填充算法的准确率从95%提升至98%,同时通过参数调优与高效算法选择使单次填充时间由24 h缩短至12 h,处理效率明显提高。对于连续型表型分析(如GWAS中的数量性状),岭回归模型、线性回归模型表现较好,在1.0×测序深度下,岭回归模型、线性回归模型的
MSE
分别为0.07、0.08,
Accuracy
分别为0.82、0.80。在处理分类问题(如基因组选择)时,Logistic回归模型凭借概率化建模特性展现出明显优势,该模型在分类性能上表现较好(
AUC
=0.90),明显优于线性回归模型(
AUC
=0.85)。
经济·管理
西部地区绿色低碳转型新机遇及实现路径
张辉, 杨浩, 杨米, 柏振忠
2025, 64(7): 207-212.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36
摘要
(
36
)
PDF
(1898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和变革的重点战略方向,既为中国西部地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全新挑战。对西部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基本状况与新机遇进行梳理,分析西部地区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通过打造新型产业模式、提升低碳创新技术的适用性与推广性、推动西部地区深度参与全球绿色产业分工、健全绿色金融政策支撑体系等举措,探索加快西部地区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路径。
山西省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韩小英, 殷海善, 李文婷, 王静, 高洋
2025, 64(7): 213-222.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37
摘要
(
37
)
PDF
(33407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山西省11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心迁移模型、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1年山西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总体波动较小;山西省粮食作物(谷物、豆类、薯类)产量及种植面积重心在研究期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粮食作物(谷物、豆类、薯类)的产量和种植面积总体向北迁移。2005—2021年粮食作物产量和谷物产量的冷点区、次冷点区呈减少趋势,热点区、次热点区呈增加趋势;薯类、豆类的冷点区和次冷点区、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均呈增加趋势。谷物增产主要得益于种植面积的增加,豆类减产主要因为单产或种植面积的减少,薯类减产主要因为种植面积的减少。粮食作物(谷物、豆类、薯类)产量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总人口、机耕面积等。为促进山西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供需平衡,应减少耕地非农占用、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粮食补贴机制等。
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户绿色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立足山东省的实证探究
张芳宁, 郭海红
2025, 64(7): 223-229.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38
摘要
(
31
)
PDF
(1636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山东省农户种植作物托管情况的调研数据,采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户绿色生产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探讨绿色技术采纳和同群效应在该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托管能够产生技术效应与规模效应,可直接推动农户绿色生产,且全托服务推动绿色生产的程度高于半托服务;农业生产托管还能通过绿色技术采纳和同群效应推动农户绿色生产,即绿色技术采纳和同群效应具有中介作用。农业生产托管在不同经营规模和家庭成员是否兼业方面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托管对经营规模小的农户和有外出务工家庭的绿色生产推动效果更好。因此,应鼓励农户积极参与托管服务,借助托管组织开展绿色技术应用培训,建立完善的托管服务组织质量标准体系。
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唐威, 包乌兰托亚
2025, 64(7): 230-238.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39
摘要
(
36
)
PDF
(388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013—2022年广东省除深圳外的2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5大维度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Moran’s
I
指数与地理探测器模型系统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持续上升,但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发展领先,粤东西北地区存在“数字鸿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呈现稳定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存在结构性“跃迁”城市;数字乡村发展的驱动机制呈现从政府支持等外生驱动向创新投入、农业水平等内生驱动转变趋势。最后,针对广东省区域差异、政策联动与创新驱动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及障碍因素
马莉, 张琳媛
2025, 64(7): 239-24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40
摘要
(
27
)
PDF
(165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12—2022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农业经济,二者区域差异性明显;在时间分异上,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从濒临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在空间分异上,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影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从业人员及主要农产品产量。鉴于此,提出促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因地制宜推进发展,促进二者协调;先进地市辐射带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扩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傅慧玲, 钱淼
2025, 64(7): 247-250.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41
摘要
(
31
)
PDF
(173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扎根理论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筛选相关指标,最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运行机制、发展途径、监督机制3个一级指标以及9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经营方式稳健、产业融合发展、内部监督、外部监督4个指标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并从3个层面提出了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策略。
居民感知视角下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估——以新疆昭苏县为例
白祥, 王凯豪, 张小勇
2025, 64(7): 251-257.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42
摘要
(
42
)
PDF
(168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出发,选取22个指标构建新疆昭苏县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昭苏县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当前昭苏县乡村旅游扶贫综合绩效等级为中水平,得分为76.36分。各维度中,经济维度绩效等级为高水平,得分为80.50分,排在第一位;生态维度、社会维度绩效等级均为中水平,得分分别为73.44、71.52分。昭苏县整体绩效得分偏低,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完善和提升的空间较大。为提升昭苏县旅游扶贫绩效,完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昭苏县应加强政府监管指导力度,实施精准高效的帮扶;拓宽宣传渠道,提升本地知名度;保护当地传统文化,打造特色化旅游产品;坚持生态保护和治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通知公告
公告:《湖北农业科学》第一届青年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new
(2025-04-24)
《湖北农业科学》第一届青年编辑委员会招募启事
(2024-10-31)
硒营养健康与功能食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25国硒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武汉举行
new
(2025-06-1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期刊社赴《山东农业科学》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new
(2025-05-2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期刊社召开2025年编校质量提升交流会
new
(2025-04-29)
湖北省农科院科技期刊社赴《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长江蔬菜》交流取经,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5-03-28)
湖北省农科院科技期刊社赴武汉龙源红色报刊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5-03-2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期刊社参加2025学术期刊质量建设与评价专家论坛,共话期刊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25-03-2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
(2025-03-20)
农业农村部部署2025年畜牧兽医工作
(2025-02-12)
更多>>
协办单位
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武汉轻工大学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十堰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荆州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
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
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咸宁市农业科学院
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孝感市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友情链接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
长江大学
中南农业科技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