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投稿须知
编委会
期刊订阅
论文查重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首届中国期刊奖
Previous
Next
月刊,1955年创刊
主管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
长江大学
主编:游艾青
执行主编:王贵春
副主编:屠晶 王晓芳
社长:屠晶
副社长:孙瑾
ISSN 0439-8114
CN 42-1255/S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作者须知
|
投稿常见问题
|
论文模板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
编辑部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本期热点文章
更多>>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2025年 第64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25
上一期
遥感图像识别
基于改进RT-DETR模型的油菜田间杂草识别研究
章磊, 冷欣, 陈佳凯, 李宗轩
2025, 64(8): 1-9.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01
摘要
(
32
)
PDF
(10392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油菜田中4种典型杂草(苍耳、狗尾草、藜、豚草)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杂草检测中存在的幼苗目标小、枯萎杂草特征弱、高度重叠区域识别困难等关键问题,基于RT-DETR(Region transformer DETR)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检测方法。在RT-DETR模型基础上使用渐近混合特征金字塔网络(AFPN)替代原有的CCFM (Cross-scale context fusion module),有效解决枯萎杂草因纹理模糊和特征稀疏性导致的特征分布失衡问题;在网络骨干处引入SPD-Conv模块,提升小目标杂草的特征表征能力;在主干网络末端集成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有效缓解低分辨率目标和遮挡情况下的特征信息丢失问题。通过系统的消融试验和对比试验验证,改进后的RT-DETR+AFPN+SPD-Conv+CBAM(RW-DETR)模型在检测精度和鲁棒性方面均展现出明显优势。RW-DETR模型对油菜田中杂草的识别精确率和平均精度均值分别达85.2%和82.5%,明显优于RT-DETR模型、Faster R-CNN模型、SSD模型、YOLOv5m模型、YOLOv8m模型。RW-DETR模型在保持实时检测性能的同时,明显提升了复杂场景下杂草的识别效果,满足现代农业对杂草检测系统的精度与效率要求。
基于改进YOLOv8的轻量化水稻病虫害识别模型研究
李鹏飞, 曾靖
2025, 64(8): 10-1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02
摘要
(
25
)
PDF
(9135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YOLOv8模型的基础上,同时引入ShuffleNetv2模块和Conv_MaxPool模块,构建改进YOLOv8模型(YOLOv8-ShuffleNetv2-Conv_MaxPool)。通过在YOLOv8模型中集成ShuffleNetv2模块和Conv_MaxPool模块,改进YOLOv8模型在保持轻量化的同时,明显提升了水稻病虫害检测的综合性能,有效降低了误检率和漏检率。改进YOLOv8模型在多个数据集上表现出色,进一步验证了其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消融试验表明,在自建数据集中,相较于YOLOv8模型,改进YOLOv8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得分分别提高了3.73、3.56、3.78、3.73个百分点,参数量仅为24.80 MB。在Coco128数据集中,改进YOLOv8模型表现最佳,各项指标均在88.00%左右,明显优于YOLOv8模型、YOLOv8-ShuffleNetv2模型、YOLOv8-Conv_MaxPool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实现实际生产环境中水稻病虫害的快速准确识别。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辣椒果实炭疽病病害分级方法研究
邹玮, 岳延滨, 李莉婕, 陈维榕, 韩威, 朱存洲
2025, 64(8): 17-23.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03
摘要
(
23
)
PDF
(5350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传统辣椒(
Capsicum annuum
L.)病害分级的主观性强、检测效率低等问题,以感染炭疽病的辣椒果实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机器视觉的语义分割模型,实现辣椒果实炭疽病的自动化快速分级、识别。在密闭环境下模拟太阳光照,采集不同辣椒品种的健康果实及4个病害等级的图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图像冗余特征进行降维,得到累计贡献率为95%的3个颜色特征,分别为Cb、Cr、R。对模型1(决策树)、模型2(朴素贝叶斯)、模型3(SVM)、模型4(KNN)进行训练,模型1(决策树)训练时间较短、精确率最高,将其作为辣椒炭疽病病害分级的最优预测模型,该模型对机器性能要求较低,且生成模型的内存占用较小,便于后续边缘化部署。模型1(决策树)对辣椒果实和病斑的识别精确率分别为90.3%~98.2%和75.3%~80.7%,对辣椒炭疽病病害分级的召回率为73.3%~93.3%,其中对健康辣椒(0级)的识别召回率均高于90.0%。模型1(决策树)的预测结果与人工标注真实值在病害各等级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验证了该模型在自动化病害监测系统中的适用性,可替代人工目视分级方法。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柑橘叶面积指数反演
陈治宇, 窦世卿
2025, 64(8): 24-30.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04
摘要
(
24
)
PDF
(419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柑橘(
Citrus reticulata
)为研究对象,采集无人机多光谱与柑橘叶面积指数(
LAI
)数据,对多光谱数据进行波段选择和组合后,采用Boruta算法、RFECV方法及未筛选3种特征处理方式,分别结合向量回归(SVR)、随机森林回归(RFR)、BP神经网络(BPNNR) 3种机器学习回归模型构建9种
LAI
估测组合模型。使用GridSearchCV方法优化模型参数后,对比各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选出最优
LAI
预测模型,并生成柑橘
LAI
空间分布影像。结果表明,Boruta算法可以有效筛选特征变量、降低模型的过拟合程度;在9种组合模型中,Boruta_BPNNR模型在柑橘
LAI
估测中表现最优,其数据离散度小,回归曲线与对角线的拟合度高。
LAI
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
LAI
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南北梯度差异,北部地区的
LAI
普遍高于南部地区,这与实地调查中北部地区柑橘生长繁茂、南部地区长势相对稀疏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
育种·栽培
具有野生亲缘的花生新品种桂花62的选育及分子鉴定
余鸿, 高忠奎, 贺梁琼, 韩柱强, 黄志鹏, 唐荣华, 蒋菁, 李博胤
2025, 64(8): 31-34.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05
摘要
(
20
)
PDF
(2055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桂花62是以野生花生种质
Arachis doigoi
为亲本,与栽培种花生(
Arachis hypogaea
L.)仲恺花4号、湛油75、“2010-856”通过栽野种间杂交、栽培种内杂交,经多代定向选择并结合系谱选育法选育出的花生新品种。结果显示,桂花62在2019—2020年广西花生新品种联合试验中荚果平均产量为3 350.93 kg/hm
2
,子仁平均产量为2 229.30 kg/hm
2
,分别比对照桂花21增产1.40%和4.82%;粗脂肪含量为54.80%,蛋白质含量为24.80%;百果重169.6 g,饱果率78.2%;百仁重61.2 g,出仁率66.8%。经SSR分子标记检测,15对SSR引物中有4对引物在桂花62中扩增出了野生花生亲本特有条带。综合来看,桂花62高油高产稳产,中抗青枯病、锈病,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具有野生花生亲缘,于2020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花生)登记,适宜在广西各花生产区推广种植。
全生育期增温胁迫鉴定评价粳稻种质资源耐热性
勒思, 涂夯, 胡佳晓, 刘进, 周慧颖, 孟冰欣, 余丽琴, 黎毛毛
2025, 64(8): 35-41.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06
摘要
(
27
)
PDF
(5094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粳稻种质资源产量和外观品质对增温的响应特性,筛选耐热粳稻种质资源,以前期鉴定筛选的365份粳稻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以常规大田为对照环境,利用人工温棚进行全生育期增温处理,测定株高、产量构成因素和外观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全生育期增温处理加快了粳稻生长发育进程,生育期显著缩短,分蘖数显著减少;成熟期有效穗数、一次枝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粒宽和粒厚变大,长宽比减小,子粒短圆;外观品质劣化,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显著增加,子粒透明度显著降低。不同产量因素对增温胁迫响应程度不同,且不同粳稻品种耐热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利用有效穗数、结实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等耐热关键响应指标和综合耐热系数鉴定筛选出了10份综合性状优良的强耐热粳稻种质。
不同类型油菜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赵彩霞, 王晋雄, 南志强, 李施蒙, 杨广环
2025, 64(8): 42-47.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07
摘要
(
24
)
PDF
(288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4份不同类型油菜为材料,在初花期测定光合指标、叶绿素含量及绿叶面积,成熟期考察农艺性状,分析不同类型油菜光合特性及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同时筛选出净光合效率高的材料。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与初花期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引种甘蓝型油菜(
Brassica napus
L.)>芥菜型油菜(
Brassica juncea
L.)>当地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
Brassica campestris
L.)。44 份材料的净光合速率为2.20~11.47 μmol/(m
2
·s),呈偏正态分布,较多材料净光合速率为4~6 μmol/(m
2
·s),占总材料数的47%。相关性分析表明,初花期净光合速率与株高、分枝部位、单株角果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6、0.340、0.289。研究筛选出初花期净光合速率较高的材料3份,分别为引种甘蓝型油菜Y16和芥菜型油菜“94(08)”“98(02)”,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1.47、10.33、11.04 μmol/(m
2
·s)。
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含量随块茎直径的变化规律
徐宁, 刘冬雪, 张洪亮, 许亚坤, 王维峰, 张荣华
2025, 64(8): 48-53.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08
摘要
(
25
)
PDF
(488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西洋、尤金和荷兰3个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
L.)品种为材料,测定不同直径块茎的淀粉含量,分析淀粉含量与块茎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参试马铃薯品种的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直链淀粉含量,表明支链淀粉为优势淀粉类型,且皮层为淀粉主要储存位置。3个品种不同部位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达积累峰值时所对应的块茎直径不同,在峰值前,淀粉含量均随块茎直径增大而增加,除个别情况,淀粉含量在不同直径块茎级别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并呈线性增长趋势,且相关性好。大西洋块茎淀粉含量最高,且与块茎直径的相关性最好,可作为研究马铃薯淀粉含量变化规律的重点对象。同时,根据3个品种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的变化规律,得出淀粉增长速率与淀粉含量呈正相关。
测交鉴定结合数量性状遗传分析创制糯高粱保持系资源
韩永亮, 方路斌, 罗河月, 崔江慧, 郭群, 常金华
2025, 64(8): 54-61.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09
摘要
(
20
)
PDF
(242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产上三系杂交糯高粱的应用一直因优良糯性保持系种质资源缺乏而受到制约,为了快速创制高粱糯性保持系种质资源,以矮脚糯高粱为父本、保持系材料TX623B为母本,构建F
2
分离群体及F
2:3
家系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高粱数量性状株高和茎粗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株高受2对主基因控制,遗传力较高;茎粗受1对主基因控制,遗传力偏低。基于遗传分析结果,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建立了基于模糊相似优先比的加权综合评价筛选体系,并对F
2:3
家系进行了加权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对优良家系材料在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方向进行了评估,筛选出综合性状良好且表型性状接近TX623B的糯保持系材料,为高粱品种选育与杂种优势利用工作提供了方法依据和材料基础。
资源·环境
2000—2020年中国主要作物氮、磷肥施用时空变化
魏静, 左丽君, 汪潇, 胡顺光, 张增祥, 刘晏君, 全洛平
2025, 64(8): 62-72.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10
摘要
(
26
)
PDF
(4593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统计数据与遥感信息,构建了14种主要作物在2000年、2010年及2020年的氮、磷肥施用量时空数据集,并分析了播种面积、施肥强度及施肥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中国主要作物播种面积持续上升,增长了12.18%;有9种作物氮肥施用强度下降明显,降幅为7.91%~54.12%,有10种作物磷肥施用强度呈上升趋势,增幅为1.62%~191.17%;氮、磷肥施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相似的区域差异,黄淮区施用量最多;三大主粮作物氮肥施用量占比保持在80%以上,磷肥施用量占比在70%以上;在时间变化上,全国主要作物氮肥施用量普遍呈减少趋势,总体减少了14.57%,而磷肥施用量呈增加趋势,总体增加了26.98%,增加主要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
磷石膏、水稻秸秆和鸡粪联合堆肥及其改良土壤的效果
贺瀅霖, 李文龙, 池汝安, 时珺玮, 李建芬, 秦振华
2025, 64(8): 73-78.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11
摘要
(
24
)
PDF
(2933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水稻秸秆为供试物料,利用鸡粪调节碳氮比,按照干秸秆质量的30%添加磷石膏,探究磷石膏对秸秆+鸡粪堆肥进程的影响以及堆肥产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堆肥对秸秆和磷石膏具有显著的腐解和崩解作用,添加磷石膏后堆体高温期符合堆肥无害化的要求,同时提高堆肥后期的温度稳定性,堆肥结束时种子发芽指数达106.77%。堆肥产物在土壤中的应用效果显示,与不加磷石膏的秸秆+鸡粪堆肥产物相比,添加磷石膏的堆肥产物增加了土壤的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电导率和有效磷含量。从肥料化角度,磷石膏+秸秆+鸡粪的联合堆肥具有改良土壤的潜力。
不同磷水平对烤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杨栋渊, 蔡华勇, 李孟霞, 苏丕仁, 普兆山, 熊普娟, 陈洪, 汤开武, 刘锋, 耿少武
2025, 64(8): 79-84.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12
摘要
(
27
)
PDF
(3257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烟草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探讨不同磷水平[0、0.5、1.0、2.0、4.0 mmol/L 5种磷浓度(以P
2
O
5
计)]对烤烟幼苗生长、相对电导率、抗氧化能力、质体色素含量和主要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浓度显著影响烤烟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随着磷浓度升高,烟苗生长表现出先增强后趋于稳定的趋势;相对电导率和抗氧化能力先降低后升高;质体色素含量及烟叶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磷浓度为2.0 mmol/L时,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且烟叶中全氮、全磷、全钾、全钙以及全镁的含量也均达到最高。这说明适量施磷有助于提高烤烟幼苗对养分的吸收效率,还有助于增强其抗逆能力,减缓环境胁迫,且以P
2
O
5
浓度为2.0 mmol/L对烤烟养分吸收的效果最佳。
河北省畜禽养殖甲烷排放时空特征、驱动因素及与农业经济的脱钩分析
左伟昆, 王春博, 赵卫常, 高鹏远, 梁岱松, 司雷, 刘伟, 李徐亮
2025, 64(8): 85-90.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13
摘要
(
24
)
PDF
(2289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河北省为研究区,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排放因子法估算2013—2022年畜禽养殖甲烷排放量,运用重心模型、LMDI因素分解模型以及Tapio脱钩模型探讨区域甲烷排放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驱动因素及与农业经济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2013—2022年,河北省畜禽养殖甲烷年排放量为48.27万~70.61万t,排放量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状态,2022年畜禽养殖甲烷排放量降至54.16万t;2013—2022年,河北省畜禽养殖甲烷排放量的重心主要位于雄安新区一带,重心位置总体向北迁移;驱动因素中,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以及人口规模3个因素对甲烷排放起抑制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效率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而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甲烷排放;2013—2022年,河北省畜禽养殖甲烷排放与农业经济关系经历了4种状态,以强脱钩为主;2018—2020年,河北省进入强脱钩阶段,甲烷排放为负增长,农业经济为正增长。
黄冈市早熟棉生育期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赵树琪, 张华崇, 闫振华, 李国华, 李蔚, 黄晓莉, 戴宝生, 张欣
2025, 64(8): 91-9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14
摘要
(
25
)
PDF
(6948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湖北省黄冈市1990—2019年早熟棉生育期内气温和降雨等气候资源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该地区早熟棉生育期内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为黄冈市早熟棉品种选育及管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促进黄冈市早熟棉推广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990—2019年,早熟棉播种—出苗阶段降雨量适中、降雨概率较高,可以适熵机播,有利于实现一播全苗;出苗—开花、开花—吐絮阶段温度较播种—出苗阶段和吐絮—收获阶段高,且降雨量较多,但随着时间推移,2个阶段降雨有减少趋势;吐絮—停止生长阶段,降雨量少,降雨概率低。基于黄冈市气候特征,建议黄冈市早熟棉宜选择耐高温、耐密植品种,播种时间不迟于6月5日,注重农机农艺融合。
平菇菌渣生物炭的制备及对水中铅、镉离子的吸附效果
陈花, 常宇航, 张佳怡, 李强
2025, 64(8): 97-103.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15
摘要
(
23
)
PDF
(380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缓解农业固体废弃物堆积引发的环境污染,以平菇菌渣为材料,采用不同热解温度(300~800 ℃)制备生物炭,并通过SEM-EDS、BET和FTIR等技术对所制备的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的pH先升高后降低,产率降低,C含量上升而O含量下降,芳香性增强。300~750 ℃时,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孔隙数量逐渐增加且排列趋于均匀;800 ℃时,孔状结构坍塌,比表面积和孔容减小。高温下官能团振动强度减弱,750 ℃制备的生物炭中CaCO
3
含量增加,有助于吸附重金属离子。750 ℃制备的生物炭处理重金属超标污水的结果表明,生物炭投加量为4 g/L时,对Pb
2+
和Cd
2+
的吸附率分别达97.63%和92.01%,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
伊犁河谷土壤储水量及其影响因素
杨立荣, 胡桂清, 张文太
2025, 64(8): 104-109.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16
摘要
(
24
)
PDF
(3849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23年8—9月在伊犁河谷布点调查的119个土壤剖面,比较了不同土壤类型(土纲)、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0~30 cm与0~120 cm土壤储水量的差异,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伊犁河谷土壤储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就土壤类型而言,0~120 cm土壤储水量表现为半水成土(323 mm)>半淋溶土(213 mm)>钙层土(193 mm)>高山土(161 mm)>干旱土(108 mm),而各土地利用类型0~120 cm土壤储水量表现为耕地(266 mm)>林地(199 mm)>园地(184 mm)>草地(153 mm)。伊犁河谷0~120 cm土壤平均储水量为201 mm,即9.56×10
9
m
3
。土壤容重、降雨量、蒸散发量、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高程对土壤储水量均有显著影响,砂粒含量与干燥度对0~30 cm土壤储水量产生影响,而坡度、剖面曲率显著影响0~120 cm土壤储水量。
咸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的影响
史战文, 焦裕樊, 靳韶佳
2025, 64(8): 110-11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17
摘要
(
25
)
PDF
(2867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湖北省咸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法,结合遥感影像与统计年鉴数据,评估了2000—2020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咸宁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增长,调节服务价值最高,支持服务次之。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总价值的贡献最大,占比超70%,且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220.0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95.76亿元,涨幅达34.41%。其间,土地利用变化复杂,林地、水域和草地面积均有所变动,建设用地扩张与未利用地增加问题需要关注。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度结果可信度较高。
面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县域村镇空间优化——以长垣市为例
罗晓虎, 常献伟, 唐维峰, 张少凯
2025, 64(8): 117-123.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18
摘要
(
25
)
PDF
(692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长垣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多准则决策方法、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测度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与均等化水平。结果表明,长垣市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呈西强东弱的分布态势,均等化程度较低,其受地理、经济、交通等因素影响显著,东部黄河滩区的问题尤为突出。基于此,提出优化设施布局、改善交通条件、加大对薄弱区域投入以及引导人口集聚等村镇空间优化策略。
植物保护
十种蚂蚁触角感器类型扫描电镜观察
尤诗佳, 张新民
2025, 64(8): 124-130.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19
摘要
(
19
)
PDF
(414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山大齿猛蚁(
Odontomachus monticola
Emery)、爪哇扁头猛蚁(
Ectomomyrmex javanus
Mayr)、东方行军蚁(
Dorylus orientalis
Westwood)、舒尔盘腹蚁(
Aphaenogaster schurri
Forel)、双脊铺道蚁[
Tetramorium bicarinatum
(Nylander)]、玛氏红蚁(
Myrmica margaritae
Emery)、长角狡臭蚁(
Technomyrmex antennus
Zhou)、戴氏时臭蚁[
Chronoxenus dalyi
(Forel)]、莱曼蚁(
Formica lemani
Bondroit)、拟哀弓背蚁(
Camponotus pseudolendus
Wu et Wang)10种蚂蚁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触角感器类型的扫描电镜观察工作。通过梯度脱水对蚂蚁触角进行干燥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分布在蚂蚁触角柄节、梗节和鞭节上的感受器进行观察、拍照、鉴定,分析各亚科、属间触角感受器的差异。结果表明,触角上主要有7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id,St)、腔锥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Sco)、刺形感器(Sensilla chiaetica,Sc)、锥形感器(Sensella basiconica,Sb)、叉形感器(Sensilla furcatea,Sf)、鳞形感器(Sensilla squamiformia,Ss)和芽形感器(Sensilla gemmiformium,Sg)。其中毛形感器是蚂蚁触角上的主要感器,分布广、数量多,并有3种亚型。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和数量在各分类阶元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作为蚂蚁分类的有效特征。
链霉菌JXJA01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抑制作用
张帆, 范琳娟, 吴彩云, 袁梦宇, 姚健, 刘子荣, 姚英娟, 徐雪亮
2025, 64(8): 131-139.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20
摘要
(
22
)
PDF
(869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提高欧洲疮痂链霉菌(
Streptomyces europaeiscabiei
) JXJA01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
Meloidogyne incongnita
)二龄幼虫的抑制作用,以该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筛选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适发酵培养基,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及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发酵培养基为发酵培养基D。进一步的发酵条件优化试验发现,在可溶性淀粉8.57 g/L、尿素2.31 g/L、硫酸铵0.34 g/L、碳酸钙0.40 g/L、氯化钠0.40 g/L,发酵温度28 ℃、接种量6%、初始pH 7.6、发酵时间5 d时,菌株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96.78%±1.89%,较优化前提高了22.73个百分点。
药用植物
两种虫草菌发酵荆芥的代谢组分析
徐雨生, 张春花, 李振宇, 彭春莹, 单治国
2025, 64(8): 140-14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21
摘要
(
20
)
PDF
(819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虫草菌40、44发酵对荆芥(
Nepeta cataria
L.)代谢产物的影响,将试验分为3组(JK组、J40组和J44组),借助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发酵前后荆芥的代谢物及主要代谢通路。结果表明,相较于JK组,荆芥经虫草菌40、44发酵后,酚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黄酮等物质上调幅度较大。聚类热图显示,J40组有265种差异变量上调,其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占比最多(24.15%);有388种差异变量下调,酚酸类占比最多(21.39%)。J44组有178种差异变量上调,酚酸类占比最多(16.85%);有258种差异变量下调,酚酸类占比最多(23.64%)。其中,代谢差异最大的产物为黄芩苷。
化肥与虎杖渣对27月龄虎杖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比
张泽志, 尚芳, 刘姝, 封海东
2025, 64(8): 147-151.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22
摘要
(
18
)
PDF
(526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2年分别采用虎杖渣和化肥硫酸钾作为基肥,大田栽培27个月后,对虎杖的地上农艺性状、单叶表面积与气孔数量、根系药用成分含量和土壤水溶性团聚体进行检测,并对地上鲜干重进行称量、计算各部分占比,分析化肥硫酸钾和虎杖渣对虎杖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处理(CK+种茎)相比,化肥硫酸钾或虎杖渣对虎杖地上茎叶干重、株高、茎粗、主干茎节数、叶片数、总分枝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虎杖渣对虎杖地上鲜重、单叶表面积、单叶气孔数量也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化肥硫酸钾仅对虎杖鲜叶、鲜分枝有显著促进作用。此外,27月龄虎杖根系的虎杖苷含量符合药典标准,但大黄素、白藜芦醇含量未达到相关标准;且27月龄虎杖根系土壤水溶性团聚体无显著差异,仅虎杖种苗栽培在虎杖渣条件下,其根际土壤2~4 mm团聚体含量和MWD(平均质量直径)较大。虎杖渣可作为基肥还田利用,且效果优于化肥硫酸钾。
金耳T-1的生物学特性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田爽, 毕宇, 郭燕, 吴皓琼, 叶阳, 刘佳宁, 朱加楠
2025, 64(8): 152-159.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23
摘要
(
19
)
PDF
(808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金耳(
Naematelia aurantialba
)T-1孢子为试验材料,对金耳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探究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T-1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氯化钾,最适宜pH为7,最佳接种量为10
8
个细胞/mL;基因组碱基测序质量为35~40,测序质量较好;碱基的AT、GC含量较为均一,测序结果正常;利用K-mer频率分析出T-1基因组大小为26 612 159 bp;对测序数据拼接后显示N50较高,GC含量为56.45%;使用Circos软件对基因组进行展示表明,T-1基因组全长为18 180 385 bp,GC含量为56.46%,基因组共被分为10个contig;系统发育树显示T-1与金耳菌株聚类关系最近;GO功能分类显示被注释到3大类别中,其中参与生物学过程的基因最多;与KEGG数据库比对后,共4 096个基因被注释到五大类代谢途径,其中参与代谢途径的基因最多。
秦巴山区鲜天麻产地分级、水煮加工技术
何亚慧, 张泽志, 贾礼桂, 周明, 郭元平, 赵晓武, 朱明武, 封海东
2025, 64(8): 160-164.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24
摘要
(
20
)
PDF
(882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鲜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ume.)保存时间短、鲜食量有限,影响天麻产业发展的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对鲜天麻进行产地分类、销售,并采用水煮法进行产地分类加工;对天麻干制品进行分类、销售。结果表明,鲜天麻可分为4类,水煮前需要清洗,可分2级水煮、4种等级烘干;干天麻在2025年4月市场行情达130~170元/kg。单一天麻制成干制品后可分为5类,片状干制品可分为3个等级。采用水煮法简单易操作,适用于鲜食和药用等消费群体,应加强推广应用。
巴山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评价及其影响因子
周成, 蔡京勇, 陈恭平, 王守富
2025, 64(8): 165-171.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25
摘要
(
28
)
PDF
(324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巴山林场巴山松(
Pinus henryi
)人工林天然更新及其影响因子,为以经营手段促进巴山松人工林天然更新提供理论依据。依据调查数据,分析不同高度级(<30 cm、30 cm≤
H
<50 cm、≥50 cm)天然更新苗的密度结构,采用折算后的 I 级密度对其更新质量进行等级评价,同时构建更新指数综合评价体系,并探究天然更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样地主要天然更新树种的重要值之和均超过60%,尾叶樱桃(
Prunus dielsiana
)在大部分样地中占主导地位。通过折算后的I级密度评估,筛选出不同样地更新幼苗质量差异。更新密度、平均苗高和大苗百分比对更新效果影响明显。综合评价系数最高的是样地3和样地2,而样地5和样地6的综合评价系数最低。更新指数与与林分胸径、树高呈正相关,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较大林分胸径和较高开敞度有助于促进天然更新,而林分密度过高则抑制天然更新。尾叶樱桃等先锋阔叶树种的天然更新有助于巴山松针叶阔叶混交林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综合系数评价适用于天然更新效果评价;林分胸径、密度和开敞度是影响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合理调控林分结构可有效提升巴山松人工林的天然更新质量。
园艺·特产
陕茶1号茶树花生物学特征及内含成分分析
常娜, 樊露, 程旭旭, 吴冲, 袁月, 尹旭超, 李冬花, 齐玉岗, 王栎媛, 张立君, 纪昌中
2025, 64(8): 172-177.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26
摘要
(
17
)
PDF
(1630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陕茶1号茶树花生物学特征和不同花期的内含成分,以陕茶1号的茶树花为原料,龙井43为对照,观测盛开期茶树花的生物学特征和百花重,分析不同花期茶树花内含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陕茶1号茶树花花冠直径2.2~3.5 cm,百花重在花蕾期、露白期、盛开期均低于龙井43,且随着茶树花开放程度的增大,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含量呈递增趋势,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呈递减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减后增趋势,总黄酮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陕茶1号水浸出物含量53.63%~68.77%、茶多酚含量9.26%~13.79%、游离氨基酸含量1.67%~2.10%、咖啡碱含量0.43%~0.83%、可溶性糖含量11.96%~31.28%、黄酮含量27.65~38.45 mg/g。陕茶1号属于中小型花、花蕊较多的品种,在不同花期茶多酚含量高于龙井43,可溶性糖、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总黄酮低于龙井43。
动物科学
基于相对迁移率的2个山羊草二倍体物种HMW-GS组成分析
张海惠, 张艳茹, 宋林轩, 郝志华, 张怡琳, 魏飒, 胡喜贵
2025, 64(8): 178-182.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27
摘要
(
23
)
PDF
(2464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羊草蕴藏着丰富的优异基因或性状,是改良现代普通小麦的重要基因源。为解析山羊草二倍物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遗传多样性,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40份顶芒山羊草(
Ae.comosa
Sm., MM, 2
n
=2
x
=14)和尾状山羊草[
Ae. markgrafii
(Greuter)K. Hammer,CC, 2
n
=2
x
=14]的HMW-GS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0份材料共鉴定出17种相对迁移率,其中5种迁移率(0.82~0.98)低于中国春1Dx2(1.00);1种(1.49)高于其1Dy12(1.40)。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分析显示,其变化范围为0.00~1.00,平均值为0.23;尾状山羊草材料间GS平均值(0.58)显著高于顶芒山羊草材料间GS(0.31)(
P
<0.05)。聚类结果显示在GS约0.10处,19份顶芒山羊草材料聚成Group1类,其余21份材料形成Group2类,其中Group2进一步分成2个Sub亚类,表现出种源相同的材料倾向聚在一起。
弧菌噬菌体裂解酶和解聚酶的研究进展
韩雯昕, 杨瑞冰, 孙晓雯, 王丽丽, 李晓宇, 丛聪
2025, 64(8): 183-188.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28
摘要
(
18
)
PDF
(1597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防治细菌的主要方式是使用抗生素,这可能会导致抗生素残留、环境污染、耐药菌增多,进而使防控难度加大。噬菌体作为细菌的天然宿敌,应用效果好、潜力巨大。噬菌体裂解酶是一种细胞壁肽聚糖水解酶或转糖苷酶,可以水解细胞外基质多糖,具有高效裂解性和高度特异性,抗菌作用显著。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噬菌体,尤其是弧菌噬菌体裂解酶和解聚酶的研究现状及防控应用,旨在为开发绿色新型替抗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贮藏·加工
贝莱斯芽孢杆菌发酵低次烟叶浸提液制备烟用香料
孙丽莉, 梁永伟, 宗东岳, 曲利利, 徐志强, 许春平
2025, 64(8): 189-19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29
摘要
(
18
)
PDF
(2681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低次烟叶可用性并制备烟用香料,以低次烟叶为原料,选用产香微生物贝莱斯芽孢杆菌(
Bacillus velezensis
)CF-14作为发酵菌株应用于烟草浸提液,利用单因素试验优化浸提液发酵条件,通过GC-MS对浸提液发酵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将最优发酵条件下的烟草浸提液进行卷烟评吸。结果表明:①优选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添加量1%,酵母浸粉添加量1%,氯化钾添加量1%;种子液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初始pH 6.00,装液量60 mL,温度28 ℃;浸提液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24 h,接种量1%,发酵温度32 ℃。②电子鼻结果表明,发酵后浸提液在各个传感器上的响应值均高于未发酵浸提液,其中醇类、酮类化合物含量明显增加。③GC-MS结果表明,浸提液发酵前后形成两种显著不同的聚类,发酵前后烟草浸提液挥发性成分分别有48种和61种,挥发性成分总量分别为386.69、498.39 μg/g,其中发酵后浸提液中的酮类、醇类含量较发酵前明显升高,酚类、酸类、醛类含量有所上升。④将优选发酵条件下的浸提液应用于卷烟后,卷烟的香气质有所提升,香气量增加,杂气和刺激性有所减少,谐调性更好,甜感增加,有生津感,卷烟的吸食品质更好。
共混交联法制备中药-壳聚糖种衣剂基材及其生物学性能评价
孙云迪, 肖逸灵, 黄德智
2025, 64(8): 197-204.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30
摘要
(
21
)
PDF
(812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具有抗菌、促生长功效的中药活性成分与壳聚糖进行复合,并辅以聚乙烯醇(PVA)和甘油作为功能助剂,采用共混交联技术成功构建了高性能生物质种衣剂复合基材体系。通过水溶性、吸水率、拉伸强度、透水率4项指标的综合分析,ZG4J4样品综合表现最佳,ZG4J4样品的组成为中药-壳聚糖、甘油和聚乙烯醇(PVA),其体积比为25∶2∶100。ZG4J4样品具有结构稳定、水溶性好、热稳定性强等特点;ZG4J4包衣组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分别为95%、90%、15.726,均高于戊唑醇包衣和未包衣对照组,证明ZG4J4样品能明显促进种子萌发,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玉米种衣剂基材。
基于紫甘蓝花青素的智能标签对猪肉新鲜度的监测应用
任嘉瑜, 马选颖, 赵良雨, 蒋浩
2025, 64(8): 205-211.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31
摘要
(
18
)
PDF
(618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紫甘蓝(
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rubra
)花青素为原料制备智能标签,探讨其在猪肉新鲜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设置常温(25~30 ℃)和冷藏(4 ℃)2种储藏条件,通过测定猪肉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pH、菌落数等新鲜度指标,并结合感官评价与色差分析,系统探究花青素智能标签的颜色变化与猪肉新鲜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猪肉中TVB-N含量和菌落数均呈上升趋势。TVB-N的积累和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会导致猪肉储藏环境pH发生变化。色差分析表明,色差与TVB-N含量的拟合度高(
R
2
>0.900 00)。紫甘蓝花青素智能标签在不同储藏温度下均能有效监测猪肉的新鲜度变化。
茶皂素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协同增效作用
潘凤然, 黄青青, 陈超恒, 杨天云, 黄伟文, 谭强
2025, 64(8): 212-218.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32
摘要
(
16
)
PDF
(2808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茶皂素分别与α-烯烃磺酸盐(AOS)、大豆卵磷脂(SL)、Gemini型酯基季铵盐(GQAS)按比例复配,测定茶皂素溶液、茶皂素/AOS溶液、茶皂素/SL溶液、茶皂素/GQAS溶液的表面张力、泡沫高度、去污力、乳化时间和润湿时间等指标。结果表明,茶皂素与AOS、SL、GQAS的最佳复配比分别为7.6∶1.0、1.4∶1.0、1.6∶1.0(质量比)。当茶皂素与AOS复配后,初始泡沫高度增至219.67 mm,5 min时泡沫高度为195.00 mm,泡沫高度均高于单一茶皂素体系。茶皂素与 GQAS 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效应,使其能在较低浓度下形成胶束,并有效降低表面张力,从而明显提升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当茶皂素与GQAS复配后,去污力为47.64%,较单一茶皂素体系提升49.29%;乳化时间为107.04 min,较单一茶皂素体系提升255%;润湿时间为0.42 min,润湿性能较单一茶皂素体系提升84.64%。茶皂素/GQAS溶液在胶束形成、去污力、乳化时间及润湿性能方面表现优异,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生物工程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根瘤菌调节因子
nolR
对大豆根系代谢的影响
毕宇, 朱加楠, 甄涛, 田爽, 吴皓琼, 于德水, 高冬元
2025, 64(8): 219-225.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33
摘要
(
19
)
PDF
(577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黑科60接种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 fredii
)HH103(以下简称根瘤菌HH103)和突变体HH103ΔnolR后根系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在根瘤菌HH103处理与突变体HH103ΔnolR处理样本间共鉴定到9 907个差异代谢物,其中,4 202个代谢物含量上调,5 705个代谢物含量下调。差异代谢物中脂质和类脂分子(Lipids and lipid-like molecules)、苯丙类和聚酮类(Phenylpropanoids and polyketides)的占比较高。接种根瘤菌后差异代谢物含量上调幅度最大的为锦葵色素苷(Malvin),下调幅度最大的是酸浆苦味素F(Physalin_F)。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半乳糖代谢(Galactose metabolism)、赖氨酸生物合成(Lysine biosynthesis)、卟啉代谢(Porphyrin metabolism)、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Isoquinoline alkaloid biosynthesis)、丙酸盐代谢(Propanoate metabolism)等通路。在差异代谢物中,类黄酮化合物的含量差异比较显著,
nolR
基因的缺失促进了大豆中类黄酮化合物的代谢。
野生大麦EIL基因家族成员鉴定与表达分析
胡慧, 门瑞龙, 赵明卓, 孙铭若, 徐俊英, 刘海洋, 杨隆维, 田雨, 余为仆, 邱先进
2025, 64(8): 226-229.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34
摘要
(
17
)
PDF
(307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全基因组分析技术对野生大麦(
Hordeum spontaneum
)EIL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解析其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的组成及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挖掘潜在的抗逆调控基因。结果表明,野生大麦EIL基因家族包含7个成员,分别为
HvEIL1
、
HvEIL2
、
HvEIL3
、
HvEIL4
、
HvEIL5
、
HvEIL6
、
HvEIL7
。7个成员蛋白质长度平均为489 aa,分子质量均值为53 790.52 u,等电点为4.89~6.27,不稳定性系数为42.66~60.39,均为亲水性蛋白且定位于细胞核内。野生大麦EIL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共有14种,主要包括光响应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和胁迫响应元件。在野生大麦转录组数据分析中,不同处理下基因的表达水平不同。
HvEIL2
、
HvEIL3
和
HvEIL7
在对照处理、干旱胁迫处理和干旱后复水处理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表明这些基因可能不参与干旱胁迫响应;
HvEIL4
的表达抑制可能与抗旱性增强相关,提示其可能对大麦抗旱性起负向调节作用。
经济·管理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富硒会议服务效能评析及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刘晓东, 农梦玲, 李佳展, 韦海荣, 邢颖, 潘丽萍, 刘永贤
2025, 64(8): 230-23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35
摘要
(
18
)
PDF
(1667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首届全国富硒产业科技年会、第七届富硒农业发展大会暨2024年富硒农产品博览会和第九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三大会议新态势与服务效能对比,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五大挑战:政策扶持不足、技术人才短缺、质监标准缺位、地域特色不鲜明、产业协同迟滞。针对上述问题,从以下5个方面提出实践路径:强化政策扶持以引导产业稳步发展,建设科技人才高地以推动富硒产业升级,完善质量标准以夯实富硒产业基础,融合地域文化以打造品牌特色产业,统筹三产资源以提升协同发展效能。
中国农村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特征及区域差异
徐思怡, 彭嘉懿, 夏心怡, 周丽
2025, 64(8): 237-243.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36
摘要
(
20
)
PDF
(436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利用相关模型对中国农村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2022年各省份农村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各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农村数字经济弱且新质生产力弱、农村数字经济强且新质生产力强是主要分布类型;2012—2022年各省农村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较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耦合协调等级由以失调为主过渡到以协调为主;中国四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的农村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明显,对此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孵化,推动数字产业协同发展,补齐农村数字经济短板。
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韧性与粮食安全时空耦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索瑞霞, 曹妍妍
2025, 64(8): 244-256.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8.037
摘要
(
18
)
PDF
(897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10—2022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熵权TOPSIS法分别测度农业经济韧性和粮食安全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其次进一步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分析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在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下游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水平远高于上中游地区;山东和河南农业经济韧性水平较高。黄河流域粮食安全水平呈现小幅波动且在2019年后出现上升趋势;上游地区粮食安全水平整体较高,其中青海的粮食安全水平一直位居前列。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韧性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先波动下降、后波动上升的双阶段特征,耦合协调等级基本处于勉强协调水平,有较高提升空间,各省区间耦合协调度水平存在差异。黄河流域的西部省区属于Ⅳ类低度磨合农业经济韧性滞后型,北部省区基本属于Ⅴ类高度磨合同步发展型;南部省区则属于Ⅵ类低度磨合粮食安全滞后型。科技投入水平、农作物种植结构与耦合协调度呈现负向影响关系;地区经济水平、土地质量与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影响关系;影响程度具有显著空间差异性。
通知公告
公告:《湖北农业科学》第一届青年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new
(2025-04-24)
《湖北农业科学》第一届青年编辑委员会招募启事
(2024-10-31)
硒营养健康与功能食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25国硒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武汉举行
new
(2025-06-1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期刊社赴《山东农业科学》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new
(2025-05-2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期刊社召开2025年编校质量提升交流会
new
(2025-04-29)
湖北省农科院科技期刊社赴《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长江蔬菜》交流取经,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5-03-28)
湖北省农科院科技期刊社赴武汉龙源红色报刊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5-03-2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期刊社参加2025学术期刊质量建设与评价专家论坛,共话期刊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25-03-2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
(2025-03-20)
农业农村部部署2025年畜牧兽医工作
(2025-02-12)
更多>>
协办单位
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武汉轻工大学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十堰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荆州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
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
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咸宁市农业科学院
荆门(中国农谷)农业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孝感市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友情链接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
长江大学
中南农业科技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