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段进军,玄泽源.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省县域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2(3):32-43. [2] 汪美红,胡向东,赵殷钰,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基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8):118-128. [3] 高妍,冯起,李宗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J].生态学杂志,2022,41(6):1197-1204. [4] 姚石,刘盼,位贺杰.粮食安全视域下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及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3(8):10-20. [5] 高静,于建平,武彤,等.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1):1-7. [6] 王大伟,梁献超,王潘绣.基于能值理论的长三角沿江城市群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 2020, 40(4):228-243. [7] 李秋雨,朱麟奇,王吉玉.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6):948-955. [8] 叶炳南,孟海波,冯晶,等.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时空分布与预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2(1):157-166. [9] 符传博,丹利,徐文帅,等.2015—2018年海南省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天气类型[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6):27-35. [10] 郭维维,徐晓东,李云飞,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实用性”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以海南省东方市布套村庄规划为例[J].热带农业科学, 2023, 43(4):104-112. [11] 武友兰,雷石标.新业态视角下海南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分析[J].经济学, 2021, 4(4):3-4. [12] 卢闵,郑皓雪,方晓萍,等.华南地区矿物药资源种类及分布概况[J].中国现代中药, 2023, 25(4):750-759. [13] 吴海霞,杜尚嘉,符溶,等.海南省枫木地区海南风吹楠的生长及光合特性[J].热带农业科学, 2021,41(6):6-12. [14] 曹菲,聂颖.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海南省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21,3(8):28-41. [15] 刘晏冰,孔令桥,逯非,等.中国城市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性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10):2822-2828. [16] 秦涛,朱庆福,朱彩霞,等.新疆荒漠化治理与社会-经济-生态高质量发展耦合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23,39(7):201-208. [17] 李想,赵连军,李东阳,等.黄河下游典型滩区社会经济—防洪安全—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3,1(5):63-71. [18] 韩书成,汤新明,龚亚男.珠三角经济圈“经济-社会-生态-人口-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0, 37(1):13-28. [19] 贺义雄,王燕炜,张风轩.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海洋碳汇银行生态与经济效应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海洋环境科学,2024,39(2):1-10. [20] 孔凡斌,杨文才,徐彩瑶.环杭州湾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23,43(6):2287-2297. [21] 王伟新,许蒋鸿,王晓萱,等.长江经济带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时空分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1):64-74. [22] 王礼刚. 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6):1198-1207. [23] 肖瑞,宋娅娅,刘泽淼,等.基于“双评价”的生态经济区划优化模型及应用——以海南岛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1,36(5):36-41. [24] 胡翔,付红桥.生态核心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钻石模型”构建及应用——以海南省白沙县为例[J].生态经济,2020,36(11):75-81. [25] 马晓龙,康菘园,陈泠静.海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潜在增长与周期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 42(3):122-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