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31-138. [2] 杨清可,段学军,王磊,等.基于“三生空间” 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8,38(1):97-106. [3] 胡昕利,易扬,康宏樟,等.近25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与驱动因素[J].生态学报,2019,39(6):1877-1886. [4] 傅伯杰,张立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方法与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4):441-446. [5] 何春阳,张金茜,刘志锋,等.1990—2018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特征和进展[J].地理学报,2021,76(11):2730-2748. [6] 侯建坤,陈建军,张凯琪,等.基于InVEST和GeoSoS-FLUS模型的黄河源区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未来不同情景模式的响应[J].环境科学,2022,43(11):5253-5262. [7] 郑慧慧,宋月琪,魏宸博,等.阿克苏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5,30(4):217-229. [8] 李晓文,方创琳,黄金川,等.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3,23(3):280-290,348-349. [9] 王昀琛,周晓,王鹏龙,等.近3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覆盖时空格局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25,40(1):132-143. [10] 姜晗,吴群.基于LUCC的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11):2712-2725. [11] 李孝永,匡文慧.京津冀1980—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轨迹及未来情景模拟[J].经济地理,2019,39(3):187-194,200. [12] 瞿诗进,胡守庚,童陆亿,等.长江中游经济带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的时空特征[J].资源科学,2017,39(2):240-251. [13] 刘永强,龙花楼.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16,71(4):666-679. [14] 刘吉平,赵丹丹,田学智,等.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J].生态学报,2014,34(12):3234-3244. [15] 吴思,胡守庚,熊婷,等.长江中游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2018,40(11):2213-2224. [16] DE GROOT R.Function-analysis and valuation as a tool to assess land use conflicts in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 75(3-4): 175-186. [17] 张晓瑶,张潇,李冬花,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多情景模拟——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22,42(6):2086-2097. [18] 王晶,侯兰功,何小勤,等.成都平原城市群2000—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22,42(1):360-368. [19] 苑韶峰,唐奕钰,申屠楚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基于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9):174-181. [20] 董建红,张志斌,笪晓军,等.“三生” 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力——以甘肃省为例[J].生态学报,2021,41(15):5919-5928. [21] 何青泽,谢德体,王三,等.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2):290-296. [22]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 [23] 胡其玉,陈松林.基于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研究[J].生态科学,2019,38(5):58-67. [24] 巩杰,钱彩云,钱大文.1977—2013年疏勒河中下游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7,34(4):775-781. [25] 李亮,李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25(2):47-53. [26] 冯涛,石培基,张学斌,等.河谷型城市“三生” 空间竞争与生态环境效应——以兰州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3):229-234,241,3. [27] 蔡超岳,唐健雄,陈文灏.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互动关系及协调效应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8(4):453-469. [28] 王浩,吴吉林,龚磊,等.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4,33(1):114-125. [29] 杨蔓红,尹宁玲,左金友,等.基于植被指数的生态恢复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24,36(3):93-101. [30] 李振民,石磊,张冲昊.社会—生态视角下县域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与差异化应对策略[J].经济地理,2022,42(5):175-184. [31] 熊曦,肖俊.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以六个中心城市为例[J].生态学报,2021,41(15):5973-5987. [32] 邵佳,冷婧.湖南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22,42(9):87-95. [33] 武爱彬,程林,赵艳霞.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以廊坊市北三县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4,39(1):169-176. [34] 刘继来,刘彦随,李裕瑞.中国“三生空间” 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地理学报,2017,72(7):1290-1304. [35] 张红旗,许尔琪,朱会义.中国“三生用地” 分类及其空间格局[J].资源科学,2015,37(7):1332-1338. [36] 李雪,常胜,杨容,等.“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及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4,63(1):57-64. [37] 汪瑞. 安徽省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38] 李震,昌忠泽,戴伟,等.数字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了吗 ——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25,37(4):6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