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丹. 茶树花生长过程中内含成分变化及茶树花茯砖茶开发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9. [2] 刘敏. 不同茶树花茶内含物质分析[J]. 保鲜与加工,2023,23(5):55-60. [3] 刘海洋, 徐金花, 陆路, 等. 镇江地区白叶1号茶树多花因素分析及措施[J]. 南方农业, 2019, 13(27): 33-35. [4] 王静, 石杨, 张艳, 等. 摘除茶花对白化茶树春茶产量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通讯, 2022, 49(4): 464-471. [5] 叶乃兴, 杨江帆,邬龄盛,等. 茶树花主要形态性状和生化成分的多样性分析[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5, 1(4): 30-33. [6] 屠幼英, 马驰. 近50年我国茶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成果及应用进展[J]. 中国茶叶, 2020, 42(12): 1-8. [7] 袁祖丽, 孙晓楠. 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成分分析[A]. 中国茶叶学会, 台湾茶协会. 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 福建武夷山: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2010. 119. [8] 杨普香, 刘小仙, 李文金. 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分析[J]. 中国茶叶, 2009, 31(7): 24-25. [9] 陈文怀. 早茶品种‘龙井43’史话(下)[J]. 茶叶, 2020, 46(4): 204-208. [10] 王衍成, 王沁, 余有本, 等. 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J]. 中国茶叶, 2019, 41(10): 44-45. [11] 米晓玲. 陕茶1号名优绿茶适制性研究[D]. 陕西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12] 师梦楠. 云南不同地区茶树花特征成分差异性研究[D]. 昆明: 云南农业大学, 2023. [13] 刘丹, 周跃斌, 周宇. 不同品种茶树花内含成分分析[J]. 茶叶通讯, 2019, 46(1): 17-23. [14] 李旭艳. 不同品种茶树花茶的品质形成分析[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21. [15] 李梅, 徐丹旎, 李丽江, 等. 咖啡树咖啡碱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 2018, 38(9): 45-48, 52. [16] FUJIMORI N, ASHIHARA H.Adenine metabolism and the synthesis of purine alkaloids in flowers of Camellia[J]. Phytochemistry, 1990, 29(11): 3513-3516. [17] 朱婉, 吴颖, 黎晓湘, 等.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紫娟’和‘迎霜’茶树花代谢物差异[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3, 49(6): 825-839. [18] 杜思佳. 茶树生殖生长对茶叶品质成分形成的影响及机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23. [19] CHANG N, ZHOU Z W, LI Y Y, et al.Exogenously applied Spd and Spm enhance drought tolerance in tea plants by increasing fatty acid desaturation and plasma membrane H+-ATPase activity[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22, 170(1): 225-233. [20] FANG Z T, SONG C J, XU H R, et al.Dynamic changes in flavonol glycosides during production of green, yellow, white, oolong and black teas from Camellia sinensis L. (cv. Fudingdabaich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54(2): 490-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