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明,张义军,孟青,等.我国的雷电灾害及其防御[J].中国应急管理,2008(12):55-57. [2] 崔海华,吴孟恒,扈勇.河北省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与减灾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14(22):74-75. [3] 程林,余漠全,黄洋,等.安庆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7,7(1):17-19. [4] 胡先锋. 江西省雷暴活动时空变化特征及雷电灾害的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5] 郑羡仪,唐兵兵.梧州近30年雷暴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S1):174-175. [6] 李京校,李家启,肖稳安,等.重庆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地理,2011,31(2):171-177. [7] 时慧宇. 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统计分析——基于小波分析理论[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 [8] 杨云芸,姚蓉,王晓雷,等.近40年长沙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6,36(4):59-64. [9] 贺芳芳,邵步粉.上海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风险区划[J].气象科学,2011,31(1):33-39. [10] 李密,邱东凤,时娟.淄博市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及区划[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8):177-182. [11] 王惠,邓勇,尹丽云,等.云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区划[J].气象,2007,33(12):83-87. [12] 田艳婷,吴孟恒,史锋旗,等.河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综合评估与区划[J].气象科技,2012,40(3):507-512. [13] 陈可裕,刘刚,尹波.龙泉驿区雷电灾害风险调查评估与区划[J].中国科技纵横,2016(21):161-162. [14] 尹娜,肖稳安.区域雷灾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J].热带气象学报,2005,21(4):441-448. [15] 钱兴成,陆强,王佳.常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述评[A].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16] 刘玉清,崔忠强,贾宝山,等.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吉林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4,31(3):121-124. [17] 袁湘玲,纪华,程琳.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黑龙江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J].暴雨灾害,2010,29(3):279-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