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圣雪,严欢,张雅玮,等.长江三角洲古镇旅游环境容量分析——以浙江乌镇西栅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80-4483. [2]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维真. 青木川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学理论,2011(20):133-134. [4] 王桂莉. 陕南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5] 田海宁. 浅析青木川古镇聚落形态特征[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3):36-39. [6] 于安静.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盘锦湿地旅游区为例[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5. [7] 吴志才,彭华.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经济学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5(1):69-74. [8] 姜锐. 浅析公益性旅游景区容量的测度与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162-163. [9] 刘雪春. 福宝古镇旅游与环境生态安全的耦合[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0] 靳美娟,王迎春.蜀南竹海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0):200-204. [11] 李静. 山西省永济市主要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与分析[D].武汉:湖北大学,2014. [12] 张明伟. 宝兴综合生态管理示范区替代生计实践模式效益评估[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3. [13] 韩学伟. 不同类型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5. [14] 马扬梅. 旅游心理容量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 [15] 李莉. 山岳型景区游客拥挤感知与旅游体验研究——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