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静. 不同防治方法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效及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2] 郭凤柳,张海颖,赵伟全,等.马铃薯疮痂病菌分子检测探针的筛选[A].郭泽建,李宝笃.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张海颖. 我国北方马铃薯疮痂病菌组成分析与致病菌株分子检测[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4. [4] 李洪浩,丁凡,余韩开宗,等.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17(2):25-26. [5] 李兴龙,李彦忠.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5,24(3):204-212. [6] 胡燕梅,杨龙.利用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6(S1):190-193. [7] 马成涛,胡青,杨德奎.土壤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J].山东科学,2007,20(6):61-67. [8] 徐娅,谢成建,杨星勇.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18-22. [9] 徐红艳,王卫,王彬,等.刺五加内生放线菌对马铃薯疮痂病菌拮抗作用初探[J].西北农业学报,2016,25(11):1742-1748. [10] 高同国,姜军坡,郭晓军,等.马铃薯疮痂病高效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2):157-159. [11] 郭凤柳,张海颖,李勇,等.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株B1的鉴定及防效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90-93. [12] 林志伟,张新,肖亚静,等.桃色顶孢霉代谢产物对绿豆白粉病的防治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6(6):934-937. [13] 张雨竹,董雪梅,郭春兰,等.桃色顶孢霉发酵液对大豆的促生及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36(4):519-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