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覃志豪,唐华俊,李文娟,等. 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5):1-7. [2] 仲舒颖,葛全胜,郑景云,等. 近30年北京自然历的主要物候期、物候季节变化及归因[J]. 植物生态学报,2012,36(12):1217-1225. [3] 封珊,徐长乐.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6-10. [4] 郭佩佩,杨东,王慧, 等. 1960-2011年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13,32(10):2806-2814. [5] 金志凤,杨栋,姚益平,等. 浙江省茶叶气候生产潜力评估[J]. 生态学杂志,2016,32(7):1791-1798. [6] 罗永忠,成自勇,郭小芹. 近40年甘肃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J]. 生态学报,2011,31(1):221-229. [7] 张娟,李剑萍,王誉陶,等. 西北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地生产潜力的影响[J]. 生态科学,2020,147(3):182-192. [8] 王发科,雷玉红,韩廷芳,等. 柴达木盆地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及其敏感性分析[J]. 青海草业,2019,28(4):37-41,28. [9]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0] 汤国安,杨昕.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试验教程[M].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1] 易湘生,尹衍雨,李国胜,等. 青海三江源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J]. 地理学报, 2011,66(11):1451-1465. [12] 李晓东,胡爱军,祁栋林,等. 近53年青海省气候变化与粮食产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特征[J]. 草业科学,2015,32(7):1061-1068. [13] 曹华,王晓,陈清善. 甘肃酒泉近50 a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89-91. [14] 张波,谷晓平,古书鸿. 1961~2015年贵州省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及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2):114-122. [15] 刘晓琼,吴泽洲,刘彦随,等. 1960-2015年青海三江源地区降水时空特征[J]. 地理学报,2019,74(9):1803-1819. [16] 强安丰,魏加华,解宏伟. 青海三江源地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2018,36(2):10-14. [17] 徐维新,古松,苏文将,等. 1971-2010年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变化的空间特征[J]. 干旱区地理,2012,35(1):46-55. [18] 刘宪锋,任志远,林志慧,等. 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2013,68(7):897-908. [19] 赵雪雁,王伟军,万文玉,等. 近5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青稞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10):1329-1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