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庆,刘进,熊长江.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2, 39(2): 103-120. [2] 袁丹丹.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J]. 农业经济, 2022(2): 64-65. [3] 张菀航,耿瑞蝶.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2020、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背后[J]. 中国发展观察, 2021(24): 18-22, 33. [4] 杜志雄,陈文胜,陆福兴,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笔谈)[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 51(3): 10-26. [5] 管立杰, 赵伟. 基于DEA-Malmquist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效率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20, 36(4): 172-175. [6] 张挺,李闽榕,徐艳梅.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8, 34(8): 99-105. [7] 毛锦凰,王林涛.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省域层面的实证[J]. 统计与决策, 2020, 36(19): 181-184. [8] 李刚,李双元,平建硕. 基于改进熵值TOPSIS灰色关联度模型的青海省乡村振兴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12): 115-123. [9] 宋丽婷,白永秀.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区域差异分解[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24): 17-21. [10] 吴儒练. 中国旅游效率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测度及时空演化[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3, 39(1): 111-119. [11] 唐静.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安徽省宣城市为例[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2(2): 67-72. [12] 孙杰,于明辰,甄峰,等.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评估——浙江省案例[J]. 经济地理, 2023, 43(2): 115-123. [13] 徐雪,王永瑜.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5): 50-55. [14] 孟立慧.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基于国际经验视角[J]. 西南金融, 2023(4): 71-82. [15] 何育静,张炜炜. 中国省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视角[J]. 重庆社会科学, 2022(8): 48-68. [16] 周利平,李翔,左缘缘.乡村振兴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研究: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 新疆农垦经济, 2023(2): 13-27. [17] 郑晓冬,方向明,储雪玲.农村基础设施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基于中西部5省218个村庄调查[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39(1): 139-147. [18] 骆永民,骆熙,汪卢俊. 农村基础设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与非农就业[J]. 管理世界, 2020, 36(12): 91-121. [19] 吕新博,孟宪勇,赵伟. 农村基础设施对动态多维减贫效应影响的实证[J]. 统计与决策, 2021, 37(22): 77-80. [20] 王昕宇,马昱.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减贫效应研究——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实证分析[J]. 农村经济, 2020(3): 47-53. [21] 陈垚,汪晓文,张国兴. 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减贫的门槛效应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5): 110-123. [22] 张莎莎,郑循刚,张必忠.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农村减贫——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2021,33(3):553-564. [23] 谭昶,吴海涛,徐辉.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农村多维减贫[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21): 82-86. [24] 张玉英,吕剑平. 黄河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分布动态与空间相关性分析[J]. 南方农村, 2023, 39(2): 41-48. [25] 郭金玲.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助推乡村振兴进程的实证研究——基于2016-2018年全国抽样村庄的跟踪调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6):37-44. [26] 王伟,孔繁利.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7):42-44. [27] GUO N, LI H W.System dynamic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and revitaliz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9, 27(4): 654-664. [28] CEN T, LIN S P, WU Q Y.How does digital economy affect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dustrial upgrading[J]. Sustainability, 2022, 14(24): 1-13. [29] 蔡文伯,贺薇宇. 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9(1): 102-116. [30] 郝二虎, 胡凯, 陈小萍. 农村基础设施存量的增收效应——基于全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农村经济, 2015(4): 64-68. [31] 冯娟娟,弓剑芳,田祥宇.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测度与评价[J]. 宏观经济研究, 2019(2): 143-160. [32] 何翔.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关系研究——基于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 2021(3): 160-175. [33] 董弋萱. 中国城市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7): 42-47. [34] 王淑佳,孔伟,任亮,等. 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793-810. [35] 杨慧芳,张合林.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11): 114-119. [36] 陈涛,杨佳怡,陈池波.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12): 70-74. [37] 祝志川,张君妍,王成岐. 基于熵值赋权的区域“五化”耦合协调测度分析[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9, 49(3): 35-45. [38] 杨孟阳,唐晓彬. 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3): 126-130. [39] 赵文举,张曾莲. 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2, 39(2): 2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