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黄群慧.“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与“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研究[J].经济学动态,2020(4):3-14. [2] 标准创新司行业和地方标准化处. 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的创新发展之路[J].中国标准化,2021(21):38-39. [3] 王磊,李金磊.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23(4):39-50. [4] 王磊,李金磊.区域一体化、地方政府行为与服务业结构升级——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准自然实验[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7):17-27. [5] 王新源,杨小鹏,陈翔舜,等. 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以甘肃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6,32(7):174-177,182. [6] 李晋昌,魏振海,张彩霞.民勤荒漠化过程中气候综合指标的年际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4):72-76. [7] 张唯佳,饶良懿.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阿拉善盟为例[J].草业科学,2020,37(2):383-392. [8] 吴波,卢琦.我国荒漠化基本特点及加快荒漠化地区发展的意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101-103. [9] 吴成亮,刘俊昌,包庆丰,等.试论西北地区荒漠化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和相关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39. [10] 李珒,包晓斌.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实践困境及其破解路径[J].改革,2021(2):146-155. [11] 温煜华.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2):35-43. [12] 李治兵,沈涛,肖怡然,等. 西北地区农业生态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2):237-244. [13] 付达院,刘义圣. 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治理策略研究——基于杭绍甬、苏锡常、广佛肇等城市群的实证测度[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1,37(6):81-90. [14] 黎敏,刘俊月,焦小楠.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一体化治理模式探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6):18-22. [15] 张圆圆,谷雨,刘娟.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J]. 中国商论,2019(21):170-171. [16] 贾士靖,刘银仓,邢明军.基于耦合模型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5):573-575. [17] 杜英.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生态系统耦合效应研究——以安塞县为例[D].山西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18] 朱海娟,姚顺波. 宁夏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11):71-76. [19] 赵宏林.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及保护[D].上海:东华大学,2008. [20] 张书红,魏峰群.基于耦合度模型下旅游经济与交通优化互动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4):163-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