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郝冰冰,罗盛锋,黄燕玲,等.国内外旅游扶贫效应文献量化分析与研究综述(2000~2016 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9):190-198. [3] GASCÓN J. Pro‐poor tourism as a strategy to fight rural poverty: A critique[J].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2015, 15(4): 499-518. [4] 赵荣. 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效益研究——以砀山县光明村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5] 党红艳,金媛媛.旅游精准扶贫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消解——基于山西省左权县的案例分析[J].经济问题,2017(6):108-113. [6] 屈植斌,李延超,顾晓艳.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体育旅游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3):47-53. [7] 杨雨薇. 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以河南嵩县车村镇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8. [8] 张安民,赵磊.特色小镇旅游获益感知对居民参与的影响机制[J].科研管理,2020,41(3):142-150. [9] 穆学青,郭向阳,明庆忠.多维贫困视角下县域旅游扶贫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以云南25个边境县(市)为例[J].经济地理,2020,40(12):199-210. [10] 陈少铧,赵海莉,李巍,等.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居民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影响——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8):888-894. [11] 李安兰,刘存健.乡村旅游产业脱贫不返贫绩效评价——基于东莞市某镇调研[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4):59-62. [12] 樊爱霞,潘海岚,赵培绪.滇西片区旅游扶贫绩效的实证研究[J/OL].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1-11[2024-05-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192.n.2022 0825.1712.005.html. [13] 李佳,朱敏,田里.中国旅游与扶贫耦合协调发展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1,37(20):175-179. [14] 陈雪钧,李莉.精准扶贫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5):337-341. [15] 王安琦,韩磊,乔花芳,等.贫困山区不同生命周期旅游扶贫村居民绩效感知的比较研究——以恩施州旅游扶贫村为例[J].山地学报,2020,38(2):265-275. [16] 黄德林,樊玉瑶.基于社区居民满意度的景区开发与管理质量研究[J].旅游学刊,2018,33(3):98-104. [17] 胡志美,刘嘉纬.基于居民视角的旅游扶贫感知调查研究——以怒江州片马镇为例[J].旅游研究,2021,13(2):17-31. [18] 赵悦. 青海民俗文化传播现状分析[J].文化产业,2021(20):124-125. [19] 冯伟林,周丹,向从武.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农户参与和效应感知研究——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5):314-318. [20] 李志飞,吴锦超,张晨晨.从乡村性到后乡村性:乡村旅游的理论展望[J].旅游导刊,2021,5(6):24-42. [21] 牛金双. 生态旅游游客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1. [22] 张妍,刘建国,徐虹.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21,41(5):223-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