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沛林. 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 13(1):34-37. [2] 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9):45-47. [3] 冯淑华.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69. [4] 王云才. 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山东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5]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6] 布正伟. 建筑语言构成的复合系统[J].新建筑,2000(4):26-29. [7] 布正伟. 建筑语言结构的框架系统[J].新建筑,2000(5):21-24. [8] SPIRN A W.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edition,2005. [9] 陈进,曾道明.语境构成浅论[J].山东外语教学,2000(2):1-5. [10] 刘伶,黄智显,陈秀珠.语言学概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 卜菁华,孙科峰.景观的语言[J].中国园林,2003(11):54-57. [12] 掌少波. 常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13] 王文君. 中国彝家第一村——攀枝花迤沙拉民族历史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4] 蒲泽敏. 历史名村文化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以“俚濮文化”迤沙拉村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5] 朱静.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俚颇彝族古村寨的保护与改造研究——以四川攀枝花迤沙拉古村寨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41(4):97-101. [16] 蒲泽敏,姜龙.攀西裂谷土著民居“俚濮彝人”的本土文化建设策略[J].前沿,2013(4):169-171. [17] 李仲先. 对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实施抢救性保护的建议[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9,34(3):33-3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