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向军.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程序[J]. 中国土地, 2001(11):7-9. [2] 于铜钢. 土地开发整治可行性研究方法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1988,2(2):6-18. [3] 刘静, 李建学. 土地复垦整理可行性研究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J]. 陕西农业科学, 2007(1):140-145. [4] 刁承泰,尹启后. 经济效益分析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J]. 重庆地政, 2002(2):30-32. [5] 曹海欣. 把好预算编制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的基础环节[J]. 中国土地, 2002(12):40-42. [6] 付光辉, 刘友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风险评价的思考[J]. 广东土地科学, 2007(2):19-22. [7] 张小侠,刘曦,王秀茹,等. 基于MapGIS和AutoCAD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11):140-145. [8] 李仁凤. 何故“十个项目九个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的成因与对策[J]. 中国土地, 2010(10):37-38. [9] 李东坡,陈定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及其经营模式[J]. 中国土地科学, 2001(1):43-45. [10] 孟宪素, 高世昌. 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土地科学, 2008(9):55-59. [11] 高世昌. 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监管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08(5):44-47. [12] 赵桂慎, 贾文涛, 柳晓蕾.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研究[J]. 生态经济, 2008(1):35-37. [13] 李芹芳,许晓婷,闫芬,等.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0(1):356-358. [14] 陈伟. 土地开发整理:后期管护不容忽视[J]. 中国土地, 2015(1):52-53. [15] 顾万帆, 蒋玉根, 邵赛男, 等. 富阳市补充耕地的地力现状与提升建议[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1(4):569-572. [16] 赵俊锐, 朱道林. 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开发整理后效益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26(10):337-344. [17] 张俊杰. 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J]. 中国土地, 2017(5):36-37. [18] 王兴亚. 明清中原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2(3):159-165. [19] 陈百明, 王秀芬. 中国农耕土地开发利用历程及其启示[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37(12):1-7. [20] 国务院.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Z]. 2017-01-03. [21] 陈美球. 耕地保护的本质回归[J]. 中国土地, 2017(4):12-14. [22] 于娜. 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8. [23] 孙奇奇. 河南省乡镇级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2. [24] 江劭颖. 基于AHP法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5. [25]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2):189-196. [26] 崔立军. 昌吉市农村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4. [27] 蒋耀.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以青浦区为例[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43(4):566-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