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廷彩.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J].现代农业,2012(5):211. [2] 史桂荣. 试论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学的关系[J].中医药导报,2011,17(3):17-18. [3] 钱诚,严中伟,符淙斌.1960—2008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J].科学通报,2011,56(35):3011-3020. [4] 李耀宁,陶立新,张德山.北京市朝阳区24节气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98,100. [5] 沈姣姣,徐虹,李建科,等.近60年西安市24节气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3):646-654. [6] 杨玲珠,王沛涛,王艺璇,等.邯郸市24节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35):24-27. [7] 武峰梅,宁海平,白金凤,等.影响孝义市24节气的气象要素气候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4):4348-4349,4373. [8] 王发科,雷玉红,都占良,等.气候变化对柴达木盆地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4):107-112. [9] 蔡运龙.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地理学报,1996(3):202-212. [10] 郭建平.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5,26(1):1-11. [11] 刘德祥,董安祥,邓振镛.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5(1):119-125. [12] 丁一汇. 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中国水利,2008(2):20-27. [13] 周雅清,任国玉.城市化对华北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变化趋势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9,28(5):1158-1166. [14] 唐红玉,翟盘茂,王振宇.1951—2002年中国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28-35. [15]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等.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J].气象学报,2010,68(6):957-966. [16] 綦东菊,郭飞燕,薛允传,等.青岛地区动物物候期对逐月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4):130-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