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亚华,黄译萱,唐啸.中国水利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框架与评判[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6):922-930. [2] 刘树坤. 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2002(12):7-11,14. [3] 王亚华,胡鞍钢.中国水利之路:回顾与展望(1949—2050)[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5):99-112,162. [4] 左其亭. 中国水利发展阶段及未来“水利4.0”战略构想[J].水电能源科学,2015,33(4):1-5. [5] 杨天通,赵文晋,周杨,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以长春市为例[J].人民长江,2019,50(4):135-141. [6] 任伯帜,邓仁建.农村饮用水安全及其对策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5):11-17. [7] 傅春,杨志峰,刘昌明.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水科学进展,2002(4):502-506. [8] 杨丽英,许新宜,王红瑞,等.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9):1708-1713. [9] 邓铭江,黄强,畅建霞,等.广义生态水利的内涵及其过程与维度[J].水科学进展,2020,31(5):775-792. [10] 栗欣如,姜文来,冯欣.我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测算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7-17. [11] 陈杰,董增川.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70-474. [12] 邢华,赵景华.水利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松辽流域例证[J].改革,2012(3):37-42. [13] 贾先文. 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探索与机制改良——以河长制为例[J].江淮论坛,2021(1):62-67. [14] 郝亚光. “河长制”设立背景下地方主官水治理的责任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5):13-18. [15] 喻笑勇,张利平,陈心池,等.湖北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4):809-817. [16] 揣小伟,黄贤金,王婉晶,等.社会经济与水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2(7):57-61,69. [17] 袁纯清. 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0-104. [18] 李曈. 重置现代性:拉图尔思想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42(1):10-18. [19] 曹玉姣,蒋惠园,汪浪.基于L-V模型的城市群物流与经济共生系统共生模式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5(5):52-58. [20] 王萌,阴燕云.共生理论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8):10-11. [21] 陈绪敖,宗子杨,吴佳磊,等.陕南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系统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4):2773-2777. [22] 周健. 组织、生态和开放系统的复杂性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0(S1):318-325. [23] 鄂竟平部长在202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linzhi.gov.cn/lzsslj/c103398/202101/4a844537e44740d3bfbdb9d9ec9fbb28.shtml,2021-01-30. [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60-264. [25] 陈海鹰,李鹏,李向明.基于吸引物属性的水利旅游概念内涵解析[J].生态经济,2013(11):90-94. [26] 陈海鹰,李向明,李鹏,等.文化旅游视野下的水利遗产内涵、属性与价值研究[J].生态经济,2019,35(7):141-147. [27] 杨思宇,盛东,湖南省水利风景区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6):80-84. [28] 刘芳,苗旺.水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要素的体系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117-122. [29] 武小龙. 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发展:一种新型城乡关系的解释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18(4):14-22. [30] 王轶浩,耿养会.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生态恢复阶段的水土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3,27(4):78-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