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汪杰贵,裴志军,张俊华.以农民满意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协同供给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12(1):26-30. [2] 王小林,赵小明.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S1):89-91. [3] 王小林,郭建军.必须大力拓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渠道——农村公共服务农户调查分析[J].调研世界,2003(3):28-30,42. [4] 李秀忠.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6):151-154. [5] 张开云,李倩.政府供给农村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角色路径[J].社会科学家,2008(12):35-38,55. [6] 于慎澄.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问题探讨[J].理论前沿,2008(20):28-30. [7] 陈世伟.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参与机制构建研究[J].求实,2010(1):90-93. [8] 高新才,张自尧.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创新方案[J].社科纵横,2006,21(7):8-10. [9] 曾小龙,史传林.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分析——以服务制度创新为视角[J].改革与战略,2008,24(8):76-79. [10] 谢自强.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服务供给创新[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6):5-6,12. [11] 颜佳华,何植民.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路径选择——一种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07(3):142-144,147. [12] 胡志平.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供给的宏微观政治学阐释[J].理论与改革,2011(2):20-24. [13] 乔孟杰.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23-124. [14] 康健. 农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导向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9):233-234. [15] 吕新发. 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强制性制度变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0(9):125-130. [16] 袁媛. 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4(11):51-57. [17] 卜晓军. 新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变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1):98-101. [18] 汪杰贵,周生春.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组织供给制度——基于乡村社会资本重构视角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2):74-78. [19] 林耘. 论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选择[J].理论导刊,2007(5):77-79. [20] 谢来位.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重构[J].农业经济,2006(5):3-5. [21] 陈文科,吴春梅.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转型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2007(2):5-11. [22] 魏崇辉. 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分析[J].经济纵横,2007(24):55-57. [23] 夏锋. 农村人口公共需求变化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J].人口与经济,2008(2):39-44. [24] 姜岩,陈通.基于DIM方法的农村公共服务新体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2):91-95. [25] 林万龙.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J].管理世界,2007(9):62-68. [26] 张菊梅. 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科学家,2013(7):91-94. [27] 杨鹏程.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与解决对策[J].开发研究,2007(6):87-90. [28] 张艳. 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0(7):202-203. [29] 郭金喜,鲁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0(5):16-19. [30] 戚功生,林万龙.农户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使用中的成本负担:基于中西部三县调研材料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2(8):7-11. [31] 雷玉琼,刘丹.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原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4):71-73. [32] 周青,郑恒峰,黄兴生.取消农业税后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思考——基于福建省几个县市农村公共服务需求问卷调查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10-113. [33] 靳永翥.关系资本:贫困乡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的新视阈[J].东南学术,2009(5):4-12. [34] 柳劲松. 基于灰关联分析的农村公共服务供需优先序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3. [35] 刘蕾. 基于KANO模型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分类与供给优先序研究[J].财贸研究,2015(6):39-46. [36] 郑英宁,唐娟莉,朱玉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效率评价:基于DEA方法[J].技术经济,2008,27(12):98-103. [37] 陈东平,韩俊英.基于政府行为选择的农村公共服务效率改进框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6(1):7-11. [38] 王爱民. 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4):9-12,117. [39] 林万龙. 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7(8):4-10,110. [40] 沙治慧,辛迪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公共投资布局状况与效率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1(11):65-68. [41] 周生春,汪杰贵.乡村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供给效率——基于集体行动视角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3):111-121. [42] 姜岩,陈通,窦艳芬.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模式选择[J].中国农机化,2009(1):52-55. [43] 方堃,肖微.从“国家单方供给”到“社会协同治理”——协同学语境下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模式变革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9(1):51-53. [44] 史传林.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模式与限度[J].社会主义研究,2009(5):55-59. [45] 陈世伟.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基于“合作式治理”的视角[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3):38-42. [46] 汪锦军. 农村公共服务提供:超越“碎片化”的协同供给之道——成都市公共服务的统筹改革及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1(3):62-67. [47] 吴业苗. “一主多元”: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与治理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2011(6):49-53. [48] 方建中. 农户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6):55-60. [49] 任鹏,娄成武.论乡镇政府转型与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的良性互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6):118-121. [50] 艾医卫,屈双湖.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69-71. [51] 王蔚,彭庆军.论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1(5):98-100. [52] 罗定华. 试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参与机制[J].商业时代,2013(3):22-23. [53] 陈敬德. 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机制研究—从科层制走向“多中心”治理[J].东南学术,2008(1):95-101. [54] 田思钰,徐晓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私人化的困境与出路——以湖北省A村为例[J].理论与改革,2009(4):61-64. [55] 尤琳. 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中的乡村关系研究[J].求实,2013(6):90-93. [56] 张开云. 社会组织供给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评价与政策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0(11):219-225. [57] 胡元聪,杨秀清.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完善——基于借鉴国内其他省市经验的视角[J].广东农业科学,2011(16):183-186. [58] 宋亚平. 政府化与市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变革——湖北省“以钱养事”改革的回顾与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3):1-9. [59] 张卫静. 我国新时期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7):182-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