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侯冰清,刘永新. 不同焦油含量卷烟配方烟叶加工前后常规化学成分及危害性分析[J]. 天津农业科学, 2020, 26(11): 87-90. [2] 闫铁军,马俊桃,刘文锋,等. 烟叶外观质量与感官舒适性的相关性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23): 109-113. [3] 王唯唯,赵铭钦,程昌合,等. 河南烟区烤烟焦油量区域分布及其感官质量特征[J]. 中国烟草科学, 2015, 36(1): 19-23. [4] 赵蓉蓉,邵惠芳,范磊,等. 烘丝工序烟丝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关系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19(2): 93-102. [5] 刘春奎,刘春玲,刘会杰,等. 烤烟型卷烟烟气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关系[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6): 1665-1673. [6] 任胜超,闫新甫,陈越立,等. 曲靖烤烟叶质重与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关系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4, 45(7): 1258-1263. [7] 常乃杰,张云贵,刘青丽,等.应用SPSS软件研究典型中间香型烤烟常规化学成分与烟气成分的关系[J].烟草科技,2017,50(4):31-36. [8] 宋文静,彭耀东,石红雁,等. 江西烤烟烟叶化学成分与焦油释放量的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8): 205-208. [9] 王晓婷. 影响烤烟主流烟气焦油、烟碱、CO释放量的原烟外观和理化特性分析[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10] 吴钊,帅云霞,薛诗凡,等.烟叶原料、加工工艺与掺配品对卷烟主流烟气气溶胶释放的影响[J].轻工科技,2024,40(1):165-171. [11] GB/T 19609—2004,卷烟用常规分析用吸烟机测定总粒相物和焦油[S]. [12] YC/T 160—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总植物碱的测定连续流动法[S]. [13] YC/T159—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水溶性糖的测定连续流动法[S]. [14] YC/T 161—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总氮测定连续流动法[S]. [15] YC/T 162—2011,烟草及烟草制品氯的测定连续流动法[S]. [16] YC/T 217—2007,烟草及烟草制品钾的测定连续流动法[S]. [17] GB/T 23356—2009,卷烟烟气气相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散射红外法[S]. [18] GB/T 23355—2009,卷烟总粒相物中烟碱的测定气相色谱法[S]. [19] 邓小华,周冀衡,周清明,等. 不同焦油量烤烟化学成分差异[J]. 中国烟草学报, 2011, 17(2): 1-7. [20] 许自成,刘国顺,刘金海,等. 铜山烟区生态因素和烟叶质量特点[J]. 生态学报, 2005(7): 1748-1753. [21] 汤朝起,窦玉青,张俊.烤烟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与烟气组分的关系[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27(4):427-432. [22] 李国栋,于建军,董顺德,等. 河南烤烟化学成分与烟气成分的相关性分析[J]. 烟草科技, 2001(8): 28-30. [23] 厉昌坤,周显升,王允白,等. 烤烟烟叶焦油释放量与部分化学成分的关系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4(2):25-27. [24] 于建军,章新军,毕庆文,等. 烤烟烟叶理化特性对烟气烟碱、CO、焦油量的影响[J]. 中国烟草科学, 2003(3): 5-8. [25] 柳林青,杜咏梅,王振娟,等. 烤烟种质焦油释放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 21(4): 923-929. [26] 阎克玉,李兴波,赵学亮,等. 河南烤烟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0(3):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