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七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2] 高泽兵, 李卫忠, 贺征兵, 等. 巴山松生长及数量成熟龄初步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2): 131-135. [3] 邱子阳, 何海梅, 黄朗, 等. 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幼树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3, 43(6): 34-42. [4] 张泽鑫, 蔡有柱, 赵丽娟, 等. 华北典型针叶混交林林下更新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4, 39(3): 35-41. [5] 姜雨, 白宇, 吕宝磊, 等. 不同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4, 39(4): 39-45+260. [6] 曾思齐, 甘静静, 肖化顺, 等. 木荷次生林林木更新与土壤特征的相关性[J]. 生态学报, 2014, 34(15): 4242-4250. [7] 邓善宝. 林隙对桂北山区常绿阔叶林物种更新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9): 88-93. [8] 郭诗宇, 徐自警, 宋德凯, 等. 目标树经营对松栎混交林天然更新的影响[J]. 森林工程, 2023, 39(1): 1-10. [9] 许尔文,牛赟,赵维俊,等. 祁连山北麓青海云杉林天然更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4,44(7): 90-100. [10] 魏玉龙,张秋良. 兴安落叶松林缘天然更新与立地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2): 165-172. [11] 张敏. 青石冈林场木荷混交林更新演替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12] MALEKI K, NGUEMA ALLOGO F, LAFLEUR B.Natural regeneration following partial and clear-cut harvesting in mature aspen-jack pine stands in eastern Canada[J]. Forests,2020,11(7): 741. [13] ASANOK L, MAROD D.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ree species regeneration in different forest stands growing on a limestone hill in Phrae Province, Northern Thailand[J].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6, 32(3): 237-252. [14] CAVARD X, BERGERON Y, CHEN H Y, et al.Competition and facilitation between tree species change with stand development[J]. Oikos, 2011, 120(11): 1683-1695. [15] GB/T 38590—2020,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S]. [16] 惠刚盈,赵中华,胡艳波,等. 基于4株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测度方法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3,45(7):18-26. [17] 李光, 吴祈宗. 基于结论一致的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1, 41(3): 72-77. [18] 梅雪松, 董灵波, 陈冠谋.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汇量驱动因素[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4, 46(9): 1-10. [19] 刘世荣, 马姜明, 缪宁, 等. 中国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技术[J]. 生态学报, 2015, 35(1): 212-218. [20] LIU S, LUO D, YANG H G, et al.Fine root dynamics in three forest types with different origins in a subalpine region of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J]. Forests, 2018, 9(9): 517. [21] 裴顺祥,法蕾, 杜满义, 等. 种间关系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1): 150-157. [22] 童海麦, 潘存德, 赵善超, 等. 天山云杉天然更新幼苗性状与微生境因子的关系[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3, 43(2): 160-168. [23] 卫舒平, 梁文俊, 魏曦, 等. 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及其影响因子[J]. 应用生态学报,2022, 33(10):2687-2694. [24] 付翠林, 汪洋, 孙林山, 等. 柏木人工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评价[J].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2, 9(1): 17-26. [25] 许涵, 李意德, 骆土寿, 等.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不同更新林的群落特征[J]. 林业科学, 2009, 45(1): 14-20. [26] 杨彬, 王玉, 郝清玉. 海南岛木麻黄林林下植物天然更新影响因素的研究[J]. 广西植物, 2020, 40(3): 422-432. [27] 杜雯. 基于熵值法的长江经济带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23, 62(10): 234-239. [28] 惠刚盈, 赵中华, 胡艳波, 等. 我国西北主要天然林经营模式设计[J].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2): 155-161. [29] 尹茜, 罗海兵, 汪洋, 等. 马尾松人工林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J]. 广西林业科学, 2022, 51(4): 503-509. [30] 胡文杰, 王晓荣, 崔鸿侠, 等. 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对宜昌九岭头马尾松林更新幼苗密度的影响[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 29(4): 5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