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远涛,刘天朋,龙文靖,等.优质多用糯高粱不育系72A的选育及繁殖制种技术[J].园艺与种苗,2023,43(7):83-85. [2] 陈冰嬬,于淼,石贵山,等.优异糯高粱不育系吉5535A的创制与应用[J].作物杂志,2023(4):260-266. [3] 倪先林,赵甘霖,刘天朋,等.优质高配合力糯质高粱不育系45A的选育与应用[J].园艺与种苗,2014,34(11):11-14. [4] 陈科,赵雅欣,龚利娟,等.不同品种糯高粱的品质分析[J].中国酿造,2023,42(10):167-171. [5] 王倩,刘少雄,柴晓娇,等.中国不同省(市、自治区)糯高粱籽粒酚类物质含量差异分析[J].作物学报,2022,48(10):2505-2516. [6] 张雪梅,张玲,高飞虎,等.重庆主栽酿酒糯高粱的品质特性[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42(3):177-181,187. [7] 周忠宇,柳青山,周福平,等.糯高粱育种要求性状特征及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5):547-549. [8] 吕芃,王金萍,杜瑞恒,等.糯高粱育种的现状、问题及措施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30):216,219. [9] 卢庆善,邹剑秋.高粱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 [10] 姜昱雯,赵强,张国兵,等.糯高粱F2群体农艺性状数量遗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23,51(6):7-13. [11] 白晓倩,于澎湃,李延玲,等.粒用高粱F2群体农艺性状数量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9,34(1):107-114. [12] 汪自松,罗厚仟,陆小云,等.苦瓜品质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效应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4,63(10):91-96,101. [13] 康景涛,黄勉柱,孔维福,等.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4,46(5):1163-1171. [14] 郭淑青,宋慧,杨清华,等.谷子株高及穗部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4):5177-5193. [15] 王靖天,张亚雯,杜应雯,等.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R软件包SEAv2.0[J].作物学报,2022,48(6):1416-1424. [16] 韩永亮,张清华,罗河月,等.基于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高粱杂交组合的综合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22,50(11):13-19. [17] 李桂英,王智,张骥,等.高粱淀粉粳糯特性的快速鉴定方法与应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1,22(4):1042-1047. [18] 路正营,李世云,杨玉枫,等.利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不同棉花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9):26-29,36. [19] 张旷野,王佳旭,柯福来,等.不同高粱F2群体的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2(3):43-53. [20] 倪先林,赵甘霖,刘天朋,等.杂交糯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研究[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2,13(10):2104-2109. [21] 卢华雨,白晓倩,于澎湃,等.饲用高粱4个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9,47(1):5-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