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晓娇,郭江涛,杨建忠,等. 水稻花药培养影响因素探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5,56(12):55-57. [2] 陈萍萍,游月华,戴展峰,等.不同培养基对水稻花药培养力的影响[J].福建农林科技,2019,4:1-3.
 [3] 査中萍,杜雪树,万丙良,等. 利用花药培养快速选育广亲和水稻材料[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7):3213-3215.
 [4] 葛胜娟. 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种子,2013,32(8):45-50.
 [5] 肖国樱. 水稻花药培养研究[J].杂交水稻,1992(2):44-46.
 [6] 吴丹,姚栋萍,李莺歌,等.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及其育种应用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5(2):139-142.
 [7] 韦鹏霄,岑秀芬,陈兆贵,等. 水稻花药培养及育种应用研究[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9,18(1):88-93.
 [8] 朱至清,王敬驹,孙敬三,等.通过氮源比较试验建立一种较好的水稻花药培养基[J].中国科学,1975(5):484-490.
 [9] 陈英,田文忠,郑世文,等.籼稻花药培养基的筛选(初报)[A].胡含,王恒立.植物细胞工程与育种[C].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25-30.
 [10] 李梅芳. 水稻花培育种研究进展[A].胡含,王恒立.植物细胞工程与育种[C].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7-11.
 [11] 章振华. 水稻花药培养育种在中国的进展[J].上海农业学报,1986,2(2):85-96.
 [12] 阎丽娜,李霞,吴丹.不同类型水稻材料成熟胚组织培养力的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6):1127-1135.
 [13] 凌定厚,羡蕴兰,曾碧霞,等.介绍一种适于籼稻花药培养的培养基[A].胡含.花药培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265.
 [14] 陈英,左秋仙,王瑞丰.应用正交试验法筛选籼粳稻杂种花药培养基[A].胡含.花药培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61.
 [15] 查中萍,万丙良,殷得所,等.农杆菌介导的氮高效利用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4):5247-5249.
 [16] 季彪俊,陈启锋,黄群策,等.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的总结与探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0(1):22-28.
 [17] 叶兴国,佘茂云,王轲,等.植物组织培养再生相关基因鉴定、克隆和应用研究进展[J].作物学报,2012,38(2):191-201.
 [18] 姜华,陈静,高晓玲,等.ABA对水稻愈伤组织、不定胚发育及其植株再生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9):1379-1383.
 [19] 刘凯,唐红生,严国红,等.籼稻复交F1花药培养力的提高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4):47-49.
 [20] 冯双华,赵森,郭家源.不同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对超级杂交稻花药培养力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4):523-525.
 [21] 陈红,秦瑞珍.提高水稻同源四倍体花药培养愈伤诱导率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7,33(1):120-125.
 [22] 杨跃生,简玉瑜.影响水稻愈伤组织再生植株数量和质量的因素[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6,4(2):124-128.
 [23] 施利利,张欣,郭玉华.影响籼粳稻杂交F1花药培养效果的因素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7,22(4):158-161.
 [24] 王伍梅,台德卫,张效忠,等.水稻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6):6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