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瑞,李忠云,陈新忠.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0-46. [2] 吕薇,田杰棠.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J].新经济导刊,2012(11):86-87. [3] 郭传杰. 科技协同创新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17-19. [4] 易晓波,李光.湖北省政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1):68-72. [5] 张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6] 张力.协同创新意义深远[N].光明日报,2011-05-06(16). [7] 陶丹,胡冬云.产业集群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以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22):167-171. [8] 何郁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 [9] 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 [10] 李慧芬. 泛在系统下的企业协同创新机理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1(7):100-102. [11] 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70-73. [12] 汪秀婷. 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及能力动态演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51-57. [13] 熊励,孙友霞,蒋定福,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14] 熊励,孙友霞,刘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8):56-59. [15] 张中强. 基于管理维度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95-98. [16] MADHAVI A A R,PAGADALA M V B.Efficiency estimation of production functions: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2,13(3):568-598. [17] BANKER R D,CHARNES A,COOPER W W.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9):1078-1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