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思斌. 社会学教程[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郭秀云. 女性就业对平等地位获得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05(4):77-80. [3] 俞梅珍. 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女性就业竞争力再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7-32. [4] 余秀兰.女性就业:政策保护与现实歧视的困境及出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4(3):48-53. [5] 沈费云,刘祖云.农村环境善治的逻辑重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5):32-38. [6] 王身余. 从“影响”、“参与”到“共同治理”[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6):28-34. [7] 马国勇,陈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4(4):33-36. [8] 郝冉. 我国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14-117. [9] 许叶萍,石秀印.在“社会”上贡献,于“市场”中受损[J].江苏社会科学,2009(3):17-25. [10]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1] SWEETMAN C.Introduction:Working with men on gender equality[J].Beyond Gender Mainstreaming,Gender and Development,2013,21(1):1-13. [12] 韩洪云,梁海兵,郑洁.农村已婚女性就业转移意愿与能力: 一个经验检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16. [13] MOSER C.Mainstreaming women’s sagety in cities into gender-bansed policy and programmes[J].Beyond Gender Mainstreaming Gender and Development,2012,20(3):435-452. [14] 佟新.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5] 刘春燕,杨罗观翠.社会性别主流化:香港推动社会性别平等的经验及启示[J].妇女研究论丛,2007(1):3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