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梅宇, 梁晓. 2021年中国茶叶生产与内销形势分析[J]. 中国茶叶, 2022, 44(4): 17-22. [2] 郭春雨, 廖贤军. 华江乡古树茶加工白茶关键技术[J]. 南方园艺, 2019, 30(4): 51-53. [3] 刘谊健, 郭玉琼, 詹梓金. 白茶制作过程主要化学成分转化与品质形成探讨[J]. 福建茶叶, 2003(4): 13-14. [4] 袁弟顺, 林丽明, 岳文杰, 等. 自然萎凋白茶的品质形成机理研究[A]. 中国茶叶学会. 2008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 杭州: 中国茶叶学会, 2008. 138-146. [5] 周才碧, 张敏星, 穆瑞禄, 等. 白茶萎凋技术的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 2014(1): 48-50. [6] 李小娟, 郑国建, 陈积霞, 等. 不同光源照射与碰青处理对摊青叶香气的影响[J]. 中国茶叶加工, 2011(2): 13-18. [7] 张贝贝. 不同光质萎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3. [8] 黄藩, 唐晓波, 张成, 等. 不同光质萎凋对白牡丹茶品质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6): 1735-1744. [9] 罗玲娜, 林永胜. 不同LED光质萎凋对白茶品质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5(3): 262-268. [10] 冯花, 王飞权, 张渤, 等. 不同工艺制作水仙白茶的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比较[J]. 现代食品科技, 2020, 36(12): 92-102. 21. [11] 粟本文,黄怀生,钟兴刚,等. 汝城白毛茶白茶品质特征分析[J]. 茶叶通讯, 2018, 45(3): 21-26. [12] 黄赟. 福建白茶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研究初报[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3. [13] 尹鹏, 王子浩, 刘盼盼, 等. 信阳红茶香气成分分析[J]. 食品工业, 2019, 40(3): 287-291. [14] 徐元骏,何靓, 贾玲燕, 等. 不同地区及特殊品种红茶香气的差异性[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3): 323-330. [15] 冯花, 王飞权, 纪子翔, 等. 不同工艺对丹桂秋季白茶品质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 41(13): 80-88. [16] 王飞权, 冯花, 朱晓燕, 等. 摇青和揉捻工艺对白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40(11): 2236-2245. [17] 马玉青, 方成刚, 夏丽飞, 等. 不同发酵程度对重萎凋“云抗10号”红茶香气成分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33(4): 760-768. [18] 张贝贝,艾仄宜, 曲凤风, 等. 黄光萎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5(2): 108-114. [19] 项丽慧. LED黄光对工夫红茶萎凋过程香气相关酶的影响[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