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李优柱,杨鸿宇,姜庆志,等.我国数字乡村研究前沿热点与建设特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1(3):11-19. [3] 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 [4] 刘天元,田北海.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江汉论坛,2022(3):116-123. [5] 赵成伟,许竹青.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机理、问题与策略[J].求是学刊,2021,48(5):44-52. [6] 冯朝睿,徐宏宇.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5):93-102. [7] 董志勇,李大铭,李成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22(6):39-46. [8] 李丽莉,曾亿武,郭红东.数字乡村建设:底层逻辑、实践误区与优化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3(1):77-92. [9] TORNATZKY L G, FLEISCHER M, CHAKRABARTI A.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Lexington:Lexington books, 1990.1-20. [10] 邱泽奇.技术与组织:多学科研究格局与社会学关注[J].社会学研究,2017,32(4):167-192,245-246. [11] BAXTER G, SOMMERVILLE I.Socio-technical systems: From design methods to systems engineering[J].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011,23(1):4-17. [12] 崔凯,冯献.数字乡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6):899-909. [13] 文宇,姜春.注意力再分配、外部资源依赖与数字乡村治理绩效——基于TOE框架的组态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23(7):58-67. [14] 王子成,周明星,刘慧婷.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质量的生成路径与提升策略——基于48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3):163-173. [15] 熊春林,张仕杰,刘芬,等.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研究——基于37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24(1):66-78. [16] 孙淑惠,陈晓楠.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地区差距测度、结构分解与影响因素识别[J].统计与决策,2024,40(10):69-74. [17] 王静. 我国制造业全球供应链重构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2(4):23-34. [18] 李立清,丁海峰,李燕凌.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与持续路径——基于3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电子政务,2023(3):60-72. [19] MOHR L B.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69, 63(1): 111-126. [20] FISS P C.A set-theoretic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32(4):1180-1198. [21] 杜运周,贾良定.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155-167. [22] 丁建军,万航.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农户增收效应——基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CHFS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8):2041-2058. [23] 王佳兴,林韬杰,邱寒青.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因素与路径选择——组态视角下的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4, 44(6):177-186. [24] 陈那波,张程.“领导重视什么及为何?”:省级党政决策的注意力分配研究——基于2010—2017年省委机关报的省级领导批示[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11(4):85-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