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凡斌,程文杰,徐彩瑶.数字经济发展能否提高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基于浙江省丽水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3(5):163-184. [2] 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4):1-23. [3] FUJITA M, THISSE J F.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and regional growt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 MARTIN R.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22(1):1-32. [5] 于伟,张鹏.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35(1):102-108. [6] 何亚莉,杨肃昌.“双循环”场景下农业产业链韧性锻铸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10):78-89. [7] 郝爱民,谭家银.农村产业融合赋能农业韧性的机理及效应测度[J].农业技术经济,2023(7):88-107. [8] 张明斗,惠利伟.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识别[J].世界农业,2022(1):36-50. [9] 蒋辉. 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网络效应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22(8):151-159. [10] 李中建,王志华.我国县域经济韧性的实践检验[J].中国流通经济,2024,38(4):90-101. [11] 宋敏,刘欣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韧性机制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23(1):103-112. [12] 陈智. 城乡融合下的韧性乡村建设:逻辑意蕴、行动过程与战略进路[J].人文杂志,2023(9):113-121. [13] 于丽艳,史晨宇,杨鑫,等.乡村数字化对中国农业韧性的影响机制——基于耦合协调度和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3,28(7):308-320. [14] 王志凌,曾洪,罗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增强了农业经济韧性?[J].学习与实践,2023(12):33-44. [15] 赵巍,赵恬婧,马婧.数字普惠金融、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经济韧性[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22(5):555-565. [16] 戴浩,魏君英,陈银娥.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8):144-148. [17] 祝宏辉,郑新.数字经济、城乡融合与农业经济韧性[J].统计与决策,2023,39(18):22-27. [18] 赫国胜,燕佳妮.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3(3):97-110. [19] 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 [20] 豆书龙,周静,董慧妹.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字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1):49-61. [21] 李燕凌,苏健.地方政府建设数字乡村的注意力分配差异与政策逻辑——基于435份地方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24(1):127-145. [22] 黄季焜. 以数字技术引领农业农村创新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21(5):44-46. [23] 李燕. 全面理解《乡村振兴促进法》中的金融观[J].人民论坛,2021(33):99-101. [24] 张鸿,杜凯文,靳兵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1):51-60. [25] 卢新元,张进澳,马冬梅,等.数字乡村建设如何驱动共同富裕?——基于时空异质性视角下的机制分析[J/OL].情报科学:1-16[2024-12-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264.G2.20240318.1002.002.html. [26] 刘灵辉,张迎新,毕洋铭.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内在机制与实证检验[J].世界农业,2022(8):51-65. [27] 汪亚楠,徐枫,叶欣.数字乡村建设能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吗?[J].管理评论,2021,33(11):135-144. [28] 唐文浩. 数字技术驱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2):1-9. [29] 胡蕾,巫强,姚雨秀.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家庭增收的作用机制——基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匹配数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4,40(3):82-96. [30] 王进,李宁,张逸轩.数字乡村建设能否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于CRRS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J].世界农业,2024(5):43-55. [31] 杨江华,刘亚辉.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90-200. [32] 赵佳佳,孙晓琳,苏岚岚.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匹配数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5):114-132. [33] 吴潇航,周鹏飞,李美宏,等.数字乡村建设驱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J].西北人口,2024,45(2):91-102. [34] 唐莹,陈梦涵.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与效应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22(3):292-300. [35] 罗明忠,魏滨辉.数字赋能、技术进步与农村共同富裕[J].农业技术经济,2024(2):4-18. [36] 刘运青,戴泽坤,武亦婷.中国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实现路径与地区差异性——来自数字乡村百强县的组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4,44(4):20-35. [37] 覃朝晖,裴雪可,余思明,等.数字经济如何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基于劳动力转移视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4,29(4):54-66. [38] 符建华,薛静娴.数字乡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绿色发展[J].调研世界,2024(1):15-25. [39] 刘庆. 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河南省2014—2021年1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例[J].西南农业学报,2023,36(4):885-896. [40] 孟守卫.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5):77-82. [41]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42] 斯丽娟,辛雅儒.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产业升级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2):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