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泽民, 李源, 王熊, 等. 不同演替程度下马尾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的影响[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1,38(2): 246-252. [2] 余云钦, 林文俊, 陈世品, 等. 武夷山不同海拔针阔混交林种群数量特征及优势树种空间点格局比较[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2(5): 649-659. [3] 刘晨, 张春雨, 赵秀海. 采伐干扰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2, 58(3): 1-9. [4] 郭诗宇, 胡伯特·福斯特,陈幸良. 目标树经营:德国经验与湖北实践[J]. 世界林业研究, 2021, 34(2):14-20. [5] 徐自警, 郭诗宇, 汪洋.目标树经营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23. [6] 张昊. 干扰树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结构和多功能的初期影响[D]. 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23. [7] 付翠林, 汪洋, 孙林山, 等. 柏木人工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评价[J].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2, 9(1):17-26. [8] 周超凡, 冯林艳, 何潇, 等. 目标树经营对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单木生长的影响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2): 19-27. [9] 崔崧, 肖锐, 王文帆, 等. 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碳汇结构特征的研究[J]. 森林工程, 2020,36(6): 30-35. [10] 罗应华,孙冬婧,林建勇,等.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植物自然更新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3,33(19):6154-6162. [11] 徐小文, 许秀环, 罗治建, 等. 湖北松材线虫病发生概况和防治对策[J]. 湖北林业科技, 2021, 50(2):54-59. [12] SEIDL R,KLONNER G, RAMMER W, et al.Invasive alien pests threaten the carbon stored in Europe's forest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1): 1610-1626. [13] 邢海涛. 马尾松针阔混交人工林种间关系和作业法研究[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 [14] 惠刚盈,胡艳波. 混交林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表达方式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14(1): 23-27. [15] 郭诗宇, 徐自警, 宋德凯,等. 目标树经营对松栎混交林天然更新的影响[J]. 森林工程, 2023, 39(1): 1-10. [16] 郭诗宇, 周新玲, 石林曌. 德国巴伐利亚州近自然森林经营成效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21,46(1):129-134. [17] 尹茜,罗海兵,汪洋,等. 马尾松人工林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J]. 广西林业科学,2022,51(4): 503-509. [18] 汤孟平, 唐守正, 雷相东, 等. 林分择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研究[J]. 林业科学, 2004, 40(5): 25-31. [19] 惠刚盈, 赵中华, 胡艳波. 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指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20] 曹小玉, 李际平, 周永奇, 等. 杉木林林层指数及其与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3):589-595. [21] GRAZ F P.The behaviour of the measure of surround in relation to the diameter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a forest stand[J].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8,127:165-171. [22] 汪平, 贾黎明, 魏松坡, 等. 基于Voronoi图的侧柏游憩林空间结构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 35(2): 39-44. [23] DB42/T2095-2023,马尾松林目标树经营技术规程[S]. [24] FLORIAN S, LIU X J, MATTHIAS K, et al.Species richness stabilizes productivity via asynchrony and drought-tolerance diversity in a large-scale tree biodiversity experiment[J]. Science advances, 2021, DOI: 10.1126/sciadv.abk1643. [25] 黄晓霞, 尤美子, 徐伟涛, 等. 目标树经营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2, 42(2): 131-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