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阳,何中虎,张改生,等.1B/1R易位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J].作物学报,2004(6):531-535. [2] 李硕碧,裴阿卫,董宝云,等.1B/1R易位系对陕西小麦品质育种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5(6):48-51. [3] 魏学军,张娜,胡亚亚,等.53个小麦品种中1B/1R易位系的分子检测[J].分子植物育种,2013,11(4): 503-508. [4] 鲁敏,孙树贵,张军,等.小麦-黑麦大粒1B/1R易位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5):855-861. [5] 程西永,吴少辉,李海霞,等.小麦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品质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4):482-488. [6] 董建力,惠红霞,王敬东,等.小麦聚合杂交早代Dx5优质基因的分子标记选择[J].甘肃农业科技,2008(11):8-10. [7] 左爱辉,陈锋,尚晓丽,等.河南小麦新品种(系)的多酚氧化酶基因等位变异[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6):1072-1077. [8] 曹东,张雪婷,王世红,等.104份甘肃小麦品种脂肪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变异的检测[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4):467-473. [9] 陈泠,高春保,佟汉文,等.小麦黄色素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和1B/1R异位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3):6050-6054. [10] 王静,刘东涛,冯国华,等.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1Dx5+1Dy10的分子检测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6):31-34. [11] 马红勃,刘东涛,冯国华,等.部分小麦品种(系)品质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J].麦类作物学报,2015,35(6):768-776. [12] 赵丽娟,宋维富,杨雪峰,等.标记辅助回交育种在强筋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5):8-11. [13] 郝浩楠. 中国部分普通小麦核心种质HMW-GS的特点及其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9. [14] 陈泠,许恒,佟汉文,等.审定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4):6330-6333. [15] 柳娜,曹东,王世红,等.104份甘肃小麦品种主要品质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J].西北农业学报,2016,25(3):353-360. [16] 肖永贵,何心尧,刘建军,等.中国冬小麦品种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变异检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4):954-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