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葛道阔,金之庆,石春林,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生产的阶段性影响及适应性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02,18(1):1-8. [2] 王才林,仲维功.高温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4,9(1):15-18. [3] 张彬.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生态避热技术途径[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4] 任义方,高苹,王春乙.江苏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及成因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5):101-107. [5]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01-125. [6] 李守华,田小海,黄永平,等.江汉平原近50年来中稻花期危害高温发生的初步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1):5-8. [7] 帅细强,蔡荣辉,刘敏,等.近50年湘鄂双季稻低温冷害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65-8068. [8] 谢晓金,李秉柏,王琳,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时空分布及水稻花期的避害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1):144-150. [9] 杨爱萍,冯明,刘安国.湖北省水稻盛夏低温冷害变化特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6):771-775. [10] 张方方,刘安国,刘志雄.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5):217-218,221. [11] 陈升孛. 湖北省水稻热害和夏季冷害变化规律及防御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12]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第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7-39. [13] 施能,陈家其,屠其璞.中国近百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1995,53(4):431-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