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春华,李宏彬.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5(4):59-62. [2] 张蓝. 城市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之探讨[J].现代园艺,2005(25):97-98. [3] 于西宁. 基于植物多样性的滨水景观带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5. [4] 李秘. 长春市城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评价及其配置模式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5] 王冬梦,谢珊珊,申雪莹,等.春季城市公园滨水植物群落色彩感受评价[J].西部林业科学,2016,45(1):68-73. [6] 柳骅,夏宜平.水生植物造景[J].中国园林,2003,19(3):59-62. [7] 安然,翁殊斐,陈平华,等.广州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特色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1):186-190. [8] 叶云霄. 福州市滨水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9] 郑宇,张炜琪,吴倩楠,等.陕西金丝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秋季景观林色彩量化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3):275-280. [10] 王彦苏,周建华.基于SBE法的重庆市中央公园植物景观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18,43(5):197-200,204. [11] 高洁琼,李锋,杨芳绒.基于AHP的郑州绿博园滨水植物群落的景观评价与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7,46(3):109-115. [12] 郝杨,周育真,吴沙沙,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佛子岩景区植物景观美学评价[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4,34(1):67-72. [13] 俞孔坚. 自然风景质量评价研究——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2):1-11. [14] 张劲松. 基于BIB-LCJ法及SD法的居住小区入口景观美学评价模型构建[J].现代园艺,2018(2):5-10. [15] 赵秋月,刘健,余坤勇,等.基于SBE法和植物组合色彩量化分析的公园植物配置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33(5):245-251. [16] 王艳想,张琳,李帅,等.基于BIB-LCJ和SD法的郑州园博园城市展园景观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52(3):451-458. [17] 张文彤,闫洁.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 卢飞红,尹海伟,孔繁花.城市绿道的使用特征与满意度研究——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9):50-54. [19] 张隽. 基于SD法的南通市区园林植物群落景观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5):829-832,836. [20] 陈璐,陈月华.基于BIB-LCJ法与SD法的杜鹃专类园春季植物景观美学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9):4907-4912. [21] 许勇强. 城市公园滨水景观植物配置初探[J].山西建筑,2017,43(8):196-197. [22] 杨涛,李爽,刘堃鹏,等.哈尔滨城市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建议[J].北方园艺,2015(14):8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