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兰生,白锋哲,李朝民,等.为中国饭碗增“皖”粮——安徽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记[N].农民日报,2024-06-28(001). [2] 胡学旭,孙丽娟,周桂英,等.2000—2015年国家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域试验品种品质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24):4677-4686. [3] 刘丽华,庞斌双,刘阳娜,等.2009—2014年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6,36(2):165-171. [4] 佟汉文,朱展望,刘易科,等.小麦新品种鄂麦28及其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20):9-12,44. [5] 赵莉,汪建来,赵竹,等.我国冬小麦品种(系)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及其相关性[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3):87-91. [6] 赵振东,宋建民,刘建军,等.关于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03,35(4):7-11. [7] 张婷,逯腊虎,杨斌,等.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J].作物杂志,2019(6):20-26. [8] 于学奎,周玉,张道田,等.多穗型小麦新品种皖农0907的选育过程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20):24-26. [9] 于学奎,周玉,张道田,等.矮秆大穗小麦新品种皖农398的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1(19):41-43. [10] 赵莉,何贤芳,刘泽,等.小麦新品种荃麦725选育与体会[J].种子,2019,38(8):105-110. [11] 周乾,张海鹏,周桃华.小麦新品种安农718的区域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23(16):47-49. [12] 宋健民,戴双,李豪圣,等.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6):1114-1126. [13] 崔文礼,郑文寅,张文明,等.10个推广小麦品种的引种试验研究[J].种子,2014,33(8):101-103. [14] 王震,李金秀,张彬,等.赤霉病对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8,38(5):551-557. [15] 黄廷芝,王志龙,乔祥梅,等.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4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24,41(3):14-18. [16] 汪红. 小麦新品种安麦8号丰产稳产性分析[J].种子,2018,37(2):123-124. [17] 李金霞,洪雪梅.应用高稳系数等方法分析小麦新品种新冬48号丰产稳产适应性[J].种子,2016,35(7):88-91. [18] 朱小涛,张金民,李萌茵,等.国审小麦品种商麦156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22,39(5):3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