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旭升,狄佳春,刘剑光,等.转基因棉花育种进展及其产业化前景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2):72-74. [2] 秦永华,乔志新,刘进元.转基因技术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J].棉花学报,2007,19(6):482-488. [3] 李常凤,郑曙峰.转基因棉花研究与应用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3-4):17-21. [4] IQBAL M J,REDDY O K,ELZIK K M,et al.A genetic bot- tleneck in the envolution under domestication of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examined using DNA fingerprinting[J].Theoretical and Appliede Genetics,2001,103(4):548-550. [5] 马小艳,彭军,马艳,等.不同生育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花对草甘膦的耐受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3,40(5):458-461. [6] 缪卫国. 转hpa1Xoo基因棉花抗病虫防卫反应与全基因组转录谱分析及棉花角斑病菌hpaXm基因的功能[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7] 翁琴.海岛棉(G.barbadense L.)茎尖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农杆菌介导抗虫基因(Bt;SATI)转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7. [8] 宋贵方,樊伟丽,王俊娟,等.陆地棉干旱胁迫响应基因GhGR的克隆及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8):1644-1652. [9] 王少伟. 基因ptsI、hprK和clpX对棉花角斑病菌环境适应性的影响[D].郑州:河南大学,2015. [10] 王慕瑾,刘悦,孙超,等.棉花角斑病菌hpaXm基因突变体与互补载体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75-81. [11] 石海燕,王秀兰,李登弟,等.棉花14-3-3L基因的分子鉴定及其在纤维发育中优势表达分析[J].遗传学报,2007,34(2):151-159. [12] YANG Y W,BIAN S M,YAO Y,et al.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fiber elongating process incotton[J].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2008,7(11):4623-4637. [13] 陈萌山. 中国棉花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研究——在中国棉花学会2014年年会上的报告[J].中国棉花,2014,41(9):38-43. [14] 陈志贤,范云六,李淑君,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移tfdA基因获得可遗传的抗2,4-D棉株[J].中国农业科学,1994,27(2):31-37. [15] 曾小林. 亚洲棉GaP5CS和GaTPS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16] 吴慎杰,李飞飞,陈天子,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泗棉3号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7,33(4):632-638. [17] 欧婷. 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18] 肖向文,刘海峰,李雪源,等.‘新陆早33号’棉花转基因体系建立及AtPGIP1基因的导入[J].西北植物学报,2014,34(4):658-664. [19] 蔡云巧. AtSUS3基因的克隆及对棉花的遗传转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20] 肖松华,赵君,刘剑光,等.转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提高棉花对黄萎病抗性[J].作物学报,2016,42(2):212-221. [21] 杨君,马峙英,王省芬.棉花纤维品质改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22):4310-4322. [22] 古力再拜尔·阿地力.棉花纤维品质检验发展进程探究[J].科技风,2015(13):112. [23] CHANDLER F,PETER A S,ELAINE Y L.Regulation of flagellar tubulin synthesis in Naegleria[J].Cell Reproduction,1978:337-350. [24] 李园莉,孙杰,夏桂先,等.棉花微管蛋白基因GhTub1在纤维细胞中的特异表达[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2,32(5):385-391. [25] 曾志锋. GhTUB7在棉纤维发育中的功能[D].重庆:西南大学,2016. [26] 李保山. 基因枪法在植物转基因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648-649. [27] 郝秀英,孟庆玉,李仁敬,等.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DNA导入新疆棉花初探[J].新疆农业科学,1996(2):67-68. [28] 郜旭芳.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4):70-71. [29] 李燕娥,焦改丽,吴家和,等.棉花农杆菌介导高效转化体系[J].中国棉花,2000,27(5):10-11. [30] 吴慎杰. 陆地棉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与利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31] 董合忠,焦改丽,陈志贤.2,4-D、KT对棉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3,8(3):87-91. [32] 李俊兰,张寒霜,高鹏,等.卡那霉素对棉花下胚轴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J].棉花学报,1997(4):42-45. [33] 魏延宏. 农杆菌介导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inn.)遗传转化技术研究[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34] 张朝军. 棉花叶柄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与遗传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35] 王钰. 棉花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体系建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4. [36] 周颖. 14-3-3蛋白参与BR信号调控及其在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纤维发育中的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7] 韩秀兰. 棉花纤维发育激素变化、α-微管蛋白基因的差异及亲缘关系分析[D].山东青岛:山东农业大学,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