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思宁, 郭军, 赵艳霞, 李兴阳, 陈跃浩, 郭玉娣.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适应性调整效果定量化评估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5): 5-12. |
[2] |
郭靖, 陈映僮, 陈烁, 陈海英, 丁思敏, 黄红英, 曾坚. 自然光照条件下福寿螺分布规律[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10): 72-76. |
[3] |
余长平, 周华平, 叶青松, 肖能武, 肖丽丽, 刘永忠, 秦光明. 玉米华玉11丰产、稳产、适应性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9): 15-19. |
[4] |
余泽恩, 罗莉霞, 张芳, 洪美艳, 张向向, 郭瑞星. 基于GGE双标图的国家冬油菜区试长江中游区环境及品种适应性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6): 20-27. |
[5] |
雷志祥, 陈传安, 彭俊鹏, 袁高华, 胡炯, 肖森, 孙凡, 刘道红, 熊路. 不同留桩高度对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生育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5): 24-27. |
[6] |
徐慧, 涂继红, 梁玉婷, 章晓琴, 李娜, 李鹏. 七种苦苣苔科植物对光照度的适应性[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3): 102-107. |
[7] |
杨艳斌, 巴四合, 徐华艳, 孙琛. 江汉平原玉米-晚稻种植模式技术示范总结[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3): 21-24. |
[8] |
聂玉莲, 熊桂云, 刘冬碧, 黄敏, 范先鹏, 吴茂前, 夏颖, 刘毅. 江汉平原典型小区域沟渠底泥氮磷含量及其空间变异[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24): 75-81. |
[9] |
文举, 余为仆, 谢磊, 杨洪勇, 柳冕, 吴芸紫, 许晖, 徐国华. 节水抗旱稻旱优73作再生稻栽培产量及经济效益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23): 28-31. |
[10] |
余为仆, 周忠雄, 徐国华, 吴芸紫, 柳冕, 许晖, 杨洪勇, 谢磊. 再生稻植保无人机病虫害防治适宜飞行参数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22): 125-127. |
[11] |
李阳, 汪本福, 张枝盛, 程建平. 鄂东南作再生稻种植的杂交稻品种比较[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21): 20-22. |
[12] |
曹鹏, 刘丹, 张建设, 汪本福. 湖北省再生稻产业协同推广机制创新与实践[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19): 27-30. |
[13] |
张凌云, 苏敏, 覃榆茏, 蒋长剑, 李姝毅, 李卓毅, 卿燕. 七个茶树品种在桂林的适应性初步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16): 108-111. |
[14] |
别晓霜. 乡村振兴背景下江汉平原产业兴旺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北省荆州市和荆门市六个村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16): 206-210. |
[15] |
吕泽芳, 高珍珍, 刘章勇, 金涛. 再生稻栽培模式下冬半年覆盖植被对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15): 6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