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国明,刘国权,陶军德.富锦市不稳定耕地调查与处理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6): 22-25. [2]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数据发布会[EB/OL].(2022-09-12).https://www.mnr.gov.cn/dt/zb/2021/qggtdc/jiabin/.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自治区新闻办举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新闻发布会(实录)[EB/OL]. (2022-09-12).https://zrzyt.xinjiang.gov.cn/xjgtzy/gzdt/202201/650794853b03463d941c84f11d476ee2.shtml. [4] 郧文聚.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整治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4): 484-491. [5] 林彤, 高建岗,王亚华.基于国家耕地质量等别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的苏北地区耕地保护分区[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3,40(3):525-533. [6] JIANG G, WANG M, QU Y, et al.Towards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assessment in China: Apply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functions-products-demands” integrated framework[J]. Land use policy, 2020,99:1-11. [7] 赵爱栋,彭冲,许实,等.生态安全约束下耕地潜在转换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 124-131. [8] 赵勇. 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中的新增耕地和“不稳定耕地”调查[J].吉林农业,2014(24): 82. [9] 苏振斌,李自力,廖文圃,等.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调查评价[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6): 152-153. [10] 王宏亮. 呼和浩特市不适宜不稳定耕地调查上图评价分析[J].西部资源,2011(3): 68-71. [11] 王磊. 基于遥感特征因子的不稳定耕地调查分析——以临沂市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6,32(6): 83-86. [12] 许实,赵爱栋,吴一恒,等.土地二调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及应用前景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7,38(2): 81-86. [13] 刘星,张凤荣.河湖防洪区内“不稳定耕地”产生原因及认定[J].中国土地,2016(4): 20-21. [14] 张祥. 康乐县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分析[J].甘肃科技,2016,32(5): 8-9. [15] 赵爱栋,许实,曾薇,等.不稳定耕地利用困境:基于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和生态安全间的权衡——以甘肃省景泰县为例[J]. 资源科学,2016,38(10):1883-1892. [16] 赵爱栋,许实,曾薇,等.干旱半干旱区不稳定耕地分析及退耕可行性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7): 215-225. [17] 马榕徽. 三江平原不稳定耕地利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7. [18]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耕地保护引领西北旱区绿色发展[EB/OL]. (2022-10-16). http://www.agri.cn/zx/nyyw/202007/t20200728_7469137.htm. [19] 张学渊,魏伟,颉斌斌,等.西北干旱区生态承载力监测及安全格局构建[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1): 2389-2402. [20] 黄海潮,温良友,孔祥斌,等.中国耕地空间格局演化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及政策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2):61-70. [21] ZHOU Y,LI X, LIU Y.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se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21, 106: 1-14. [22] 张红旗,李达净.西北干旱区不稳定耕地概念与分类研究——以新疆昌吉州为例[J].地理研究,2021,40(3): 597-612. [23] 石玉林,王立新,任继周,等.新疆人工绿洲建设、盐碱地改良与农林牧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5. [24] 石玉林,张红旗,许尔琪.中国陆地生态环境安全分区综合评价[J].中国工程科学,2015,17(8): 62-69. [25] 周忠浩,杜树汉,刘刚才.土壤侵蚀对耕地土壤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 7601-7603. [26] 姜广辉,张凤荣,徐艳,等.论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可行性[J].土壤通报,2007,38(2): 369-373. [27] 郭占荣,刘花台.西北内陆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地下水动态调控[J].农业环境保护,2002(1): 45-48. [28] 陈文芳. 中国典型地区地下水位控制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29] BENYAMINI Y, MIRLAS V, MARISH S, et al.A survey of soil salinity and groundwater level control systems in irrigated fields in the Jezre’el Valley,Israel[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5, 76: 181-194. [30] 杨泽元,王文科,王雁林,等.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3): 105-111. [31] 王怡菲,姚顺波,邓元杰.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与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9,39(5): 836-846. [32] 李祥,徐丽萍,陈月娇,等.西北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宜耕性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2):207-218. [33] 张凤荣,王静,陈百明,等.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4] ZHANG F R, GUO L, GUAN X K, et al.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arable land from the view of ecological security[J]. China land science, 2009(9): 4-8, 14.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利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36] 李建国,濮励杰,朱明,等.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J].地理学报,2012,67(9): 1233-1245. [37] 张洁瑕,陈佑启.中国土地利用区划研究概况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5): 62-68. [38] 麻海涛. 耕地质量与耕地景观格局的耦合性研究——以嵊州市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8. [39] 李升发,李秀彬.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6,71(3): 370-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