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段亚明,黄安,卢龙辉,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概念与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3,28(4):170-182. [2] 张湘,张仕超,张煊赟,等. “三生空间”视域下近40年长江经济带景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3,31(10):1539-1552. [3] 孔冬艳,陈会广,吴孔森.中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 2021,36(5):1116-1135. [4] 杨朔,杨禾馨,赵国平.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分异机制——基于三生空间主导功能判别视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38(1):22-30. [5] 张佰发,苗长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J].资源科学,2020,42(3):460-473. [6] 吴艳娟,杨艳昭,杨玲,等.基于“三生空间”的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宁波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6, 38(11):2072-2081. [7] 张红旗,许尔琪,朱会义.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J].资源科学,2015,37(7):1332-1338. [8] 付建新. 1980—2020年汾河流域“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力[J].应用生态学报, 2023,34(7):1901-1911. [9] 江曼琦,刘勇. “三生”空间内涵与空间范围的辨析[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4):43-48. [10] 黄安,许月卿,卢龙辉,等.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20,39(3):503-518. [11] 李广东,方创琳.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1):49-65. [12] 李伯华,曾灿,窦银娣,等.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677-687. [13] 李明薇,郧雨旱,陈伟强,等.河南省“三生空间”分类与时空格局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39(9):13-20. [14] 胡西武,何福杰,姚海艳,等.青海省生态友好等级区识别、时空演化与地理探测——基于“三生”空间视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38(2):39-50. [15] 陈娜,李松.黄冈市红安县山地乡村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格局特性[J].中国城市林业, 2023,21(5):49-56. [16] 杨强,陈亚颦,杜凡,等.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与功能优化——以石林彝族自治县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3(6):68-75. [17] 胡西武,何福杰.1990—2020年青海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民黄河, 2023,45(12):108-112. [18] 于莉,宋安安,郑宇,等.“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分析——以昌黎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2):89-96. [19] 王鹏宇,蒲希希,杨鹏,等.喀斯特地区“三生空间”识别及时空演变分析——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4):263-274. [20] 王淇,刘学敏,孙凡雅.中国脱贫县“三生空间”时空格局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37(9):17-25. [21] 王乐,蔡运龙.近60年贵州省清镇市耕地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155-3157. [22] 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7,72(1):116-134. [23] 董冬,罗毅,顾康康.“三生空间”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时空分异及驱动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3,32(8):1664-1676. [24] 冯雨柯,翟石艳,姜昕彤,等.中原城市群“三生”空间模拟及生态效应评估——基于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J].生态学报,2023,43(20):8292-8308. [25] 陈坚,李涛,赵燕萍,等.湖南省“三生空间”的时空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3,10(4):6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