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学良,张科杰,张义军,等.雷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统计比较[J].应用气象学报,2014,25(6):741-750. [2] 孙哲. 雷达、闪电资料在雷暴天气预测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3] 陈洪滨,朱彦良.雷暴探测研究的进展[J].大气科学,2012,36(2):411-422. [4] 杨晓玲,陈玲,刘蓉,等.河西走廊东部雷暴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短时临近预报[J].干旱区地理,2015,38(2):223-231. [5] 章翠红. 京津冀夏季雷暴天气过程分型及环流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6] 纪晓玲,王式功,穆建华,等.宁夏雷暴天气过程划分及环流分型和环境场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0,21(3):329-334. [7] 李桑,龚道溢.1980-2010年中国南方雷暴频次的统计特征及其变化[J].高原气象,2015,34(2):503-514. [8] 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等.环境温湿层结对雷暴云空间电荷结构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4,23(5):678-683. [9] 郭凤霞,刘冰,白翎,等.中低层水平风速对闪电和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14,33(4):1135-1145. [10]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J].气象,2014,40(4):389-399. [11] 尤伟,臧增亮,潘晓滨,等.夏季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及其天气学特征的统计分析[J].高原气象,2012,31(6):1523-1529. [12] 张翠华,言穆弘,董万胜,等.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层结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5,24(5):741-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