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瑞华. 四川鱼类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4-106. [2] 丁淑荃,万全,李飞,等.蛇鮈精子保存液的筛选及其效果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2,29(6):62-64. [3] 殷名称.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其进展[J].水产学报,1991,15(4):348-358. [4] 王志坚,殷江霞,张耀光.长薄鳅的精巢发育和精子发生[J].淡水渔业,2009,39(1):3-7. [5] 王志坚,殷江霞,张耀光.长薄鳅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J].淡水渔业,2011,41(4):32-37. [6] 梁银铨,胡小建.长薄鳅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1,25(4):422-424. [7] 邓际华,张俊臣,周敏,等.长薄鳅北方室内繁殖试验[J].现代化农业,2006(12):28-29. [8] 刘阳,朱挺兵,吴兴兵,等.短须裂腹鱼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观察[J].水产科学,2015,34(17):683-688. [9] 王卫民,张家波.泥鳅的大规模人工繁殖试验[J].水利渔业,1999, 19(1):9-10. [10] 李强,姚明予,周波,等.中华沙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探[J].2011,41(5):92-95. [11] 耿龙武,姜海峰,佟广香,等.达里湖高原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J].水产学杂志,2015,28(6):15-17. [12] 李荣,吴湘香,吴世勇,等.西昌高原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Z1):38-41. [13] 洪斌. 长江紫薄鳅亲本培育及人工繁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0):123-129. [14] 梁银铨,谢从新,胡小建,等.长薄鳅胚胎发育的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1999,23(6):631-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