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建国,刘向东,曹致中,等.饲料稻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草业学报,2008,17(5):151-155. [2] 李琳凤,李孟刚.提高复种指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J].管理现代化,2012(3):26-28. [3] 杨滨娟,黄国勤,陈洪俊,等.稻田复种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1):112-120. [4] 周春火,潘晓华,吴建富,等.不同复种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304-311. [5] 郭光耀. 马铃薯-玉米套作高产栽培技术[J].农家顾问,2014(3):40. [6] 李妍妍,景希强,丰光,等.我国不同时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变化分析[J].玉米科学,2010,18(3):37-42. [7] 尚文艳. 燕山北部避温栽培马铃薯复种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D].河北承德:河北旅游职业学院,2017. [8] 张鹏.马铃薯套种玉米的综合效益与配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8):81,83. [9] 陈青春,黎学记,刘鹏飞,等.广东省冬种马铃薯引种试验效果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1):2731-2733,2738. [10] 张锦宗,梁进社,朱瑜馨,等.土地资源和GDP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17,37(7):1006-1013. [11] 陈印军,易小燕,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6):1117-1131. [12] 左丽君,张增祥,董婷婷,等.耕地复种指数研究的国内外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3):553-560. [13] 卢成达,郭志利,李阳,等.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模式不同行比配置生理生态及经济效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 31(33):67-73. [14] 罗军,万忠,谭俊,等.2013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4(5):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