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气科学辞典》编委会.大气科学辞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408. [2]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8. [3] 吴兑,吴小京,朱小样.雾和霾[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121-122. [4] 郭书海. 关于东北雾霾的成因与对策[J].前进论坛,2013(5):47. [5] 吴兑. 关于雾与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J].气象,2005, 31(4):3-7 [6] 刘丽伟,李文才,尚可政,等.京津冀地区一次严重霾天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3):35-42. [7] 王扬锋,马雁军,陆中艳,等.辽宁中部城市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与颗粒物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5):86-92. [8] 孟晓艳,余予,张志富,等.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强雾霾频发成因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1):190-194. [9] 朱佳雷,王体健,邢莉,等.江苏省一次重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机理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2):1943-1950. [10] 唐宜西,张小玲,熊亚军,等.北京一次持续霾天气过程气象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5):12-19. [11] 齐少群,张菲菲,万鲁河,等.哈尔滨秋季雾霾期秸秆焚烧区域识别提取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6,25(4):152-158. [12] 邢江月,邢婉茹,唐亚平,等.辽宁雾预报区的划分初探[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25(5):31-35. [13] 廖国莲. 大气混合层厚度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5,26(4):66-73. [14] 刘强. 大气污染物扩散中稳定度判定方法概述[J].干旱气象,2011,29(3):355-361. [15] 廖晓农,张小玲,王迎春,等.北京地区冬夏季持续性雾-霾发生的环境气象条件对比分析[J].环境科学,2014,35(6):2031-2044. [16] 龚识懿,冯加良.上海地区大气相对湿度与PM10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2,25(6):628-632. [17] 吴兑. 再论都市霾与雾的区别[J].气象,2006,32(4):9-15. [18] 温舟,张放,杨桂娟,等.锦州地区一次短时局地暴雨V-3θ图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6,30(6):3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