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邦富.不同林分(地类)虎杖人工栽培生长效果比较[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5):122-124.
|
[2] |
王大来. 虎杖的临床应用与栽培管理[J].湖南中医药导报, 1997(Z1):87.
|
[3] |
孙伟. 虎杖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5(4):25.
|
[4] |
熊飞. 秦巴山区虎杖简易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7(1):17-18.
|
[5] |
于树宏. 虎杖组织培养物中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代谢调控、生物转化及其提取液抗肿瘤活性筛选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06.
|
[6] |
陈爽. 栽培虎杖中白藜芦醇苷提取分离及其抗衰老初探[D].湖南吉首:吉首大学,2012.
|
[7] |
吴兆祥,徐同印.虎杖栽培管理[J].时珍国医国药,1999(3):7.
|
[8] |
王宝清,徐鸿涛.虎杖人工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1(5):99.
|
[9] |
张俊,鱼江,敬小莉,等.虎杖种子繁育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4):120-122.
|
[10] |
张俊,鱼江,伍朝君,等.播种前期不同处理方式对虎杖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7,34(1):33-34.
|
[11] |
陈其榕. 闽侯县虎杖分布及繁殖技术研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21(2):14-16,44.
|
[12] |
潘标志. 杉木林冠下虎杖不同栽培方式生长效果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3):55-58.
|
[13] |
石万祥,彭国平.虎杖无性繁殖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科技培训,2010(4):33-34.
|
[14] |
余志芳. 虎杖光合特性与吸肥规律对其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