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顺泉,杨培焱,李佐海,等.湖南地质灾害[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张芳华,高辉.中国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87-693. [3] 徐桂玉,杨修群.中国南方冰雹气候特征的三维EOF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2,18(4):383-392. [4] 杨贵名,马学款,宗志平.华北地区降雹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2003,29(8):31-34. [5] 闵晶晶,曹晓钟,段宇辉,等.近30年“京津冀”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和突变分析[J].气象,2012,38(2):189-196. [6] 李韬光,张红雨,柳琼,等.1981-2013年山西地区冰雹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5):165-170. [7] 高晓梅,王令军,王世杰,等.1952-2012年潍坊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6,32(3):77-82. [8] 栗景翔,任玉欢,赵国庆,等.临汾市冰雹气候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252-257. [9] 曾志云,戴泽军,彭志超,等.近40年湖南冰雹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及机理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3):23-27. [10] 樊志超,高继林,王治平,等.湘西北山区夏季冰雹云多普勒雷达定量判别指标[J].气象,2006,32(12):50-55,138-139. [11] 石燕清,姚蓉,张丹丹,等.湘西地区高架雷暴类冰雹的基本特征与关键预报因子[J].气象科技,2017,45(4):729-734. [12] 李少云,王德良,樊志超,等.郴州市冰雹天气预测预警及人工防雹方法研究[J].南方农业,2014,8(27):156-158. [13] 周江忠,鲁金舟,曾文桌,等.湖南省永州市冰雹云团移动路径分析及在人工消雹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6):111,112. [14]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5] 孙继松,戴建华,何立富,等.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 [16]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7] 章诞武,丛振涛,倪广恒.基于中国气象资料的趋势检验方法对比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3,24(4):490-496. [18] 姜燕敏,李松平,张勇,等.丽水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5):275-279. [19] 姜燕敏,吴昊旻,杨爱琴,等.丽水市四季起始日期的气候演变特征[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3,7(6):58-62. [20] 吴洪宝,吴蕾.气候变率诊断和预测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1] 牟乃夏,刘文宝,王海银,等.ArcGIS 10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2. [22] 付文利,刘刚.MATLAB编程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3]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中国气象地理区划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24] 温克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湖南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284-287. [25] 朱乾根.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426-427. [26] 孟妙志. K指数在暴雨分析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03,29(8):F002-F003. [27] 李勇,孔期.2006年5—9月雷暴天气及各种物理量指数的统计分析[J].气象,2009,35(2):6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