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小娟. 从绿色发展理念看人与自然和谐问题[J].创新,2016, 10(3):55-62. [2] 杨振山,张慧,丁悦,等.城市绿色空间研究内容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8-29. [3]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等.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J].地理学报,2002,57(3):363-371. [4] 雷波. BP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模型在城市建成区面积预测中的应用比较——以福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1):24-26. [5] 陈利根,陈会广,曲福田,等.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以马鞍山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6):137-144. [6] 魏宏森,姜炜.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反馈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16(6):77-82. [7] 王蓓,崔承印,唐志鹏,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北京人口规模预测[J].北京规划建设,2015(2):51-55. [8] 哈斯巴根,宝音,李百岁.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系统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3):26-32. [9] 程叶青.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23(1):83-90. [10] 彭乾,邵超峰,鞠美庭.基于PSR模型和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环境绩效动态评估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32(3):121-126. [11] HU Z Y,LO C P.Modeling urban growth in Atlanta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7,31(6):667-688. [12] FANG S F,GERTNER G Z,SUN Z L,et al.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s in spatial simul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urban sprawl[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73(4):294-306. [13] 杨勇,任志远,李开宇.基于GIS的西安市城市扩展与模拟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2):95-98. [14] 何永. 城乡建设发展的空间限制——北京市限建区规划[J].中华建设,2008(9):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