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COONES I.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R]. 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8. [2] FARRINGTON J, CARNEY D, ASHLEY C, et al.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practice:Early applications of concepts in rural areas[R]. London: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1999. [3] 王富珍,周国华,唐承丽,等.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山区县域脱贫稳定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270-277. [4] 冯娇,陈勇,周立华,等.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贫困农户脆弱性研究——以甘肃省岷县坪上村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11):1752-1762. [5] 杨皓,王伟,朱永明,等.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河北省以保定市涞水县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4):263-267. [6] 蒋文恬. 可持续生计下乡村旅游多功能协调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2019(1):27-29. [7] 宁泽逵. 信息化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123-133. [8]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 苏芳,蒲欣冬,徐中民,等. 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19-125. [10] 贾万敬,何建敏.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在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应用[J]. 现代管理科学,2007(9):19-21. [11] 姚晓萍.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7):64-69. [12] 孙晗霖,刘新智,张鹏瑶. 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生计可持续及其动态风险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2):145-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