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霭恂,吴昊,柳艳香,等. 我国公路低能见度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J]. 气象,2018,44(5):676-683. [2] 白媛,张建松,潘东华,等. 基于交通承灾体的低能见度致灾因子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5):624-629. [3] 黄治勇,牛奔,杨军,等. 湖北西南山地一次辐射雾和雨雾气象要素特征的对比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17(5):532-540. [4] 李宏宇,胡朝霞,魏香. 雨雾、雪雾共生天气气象要素分析[J].大气科学,2010,34(4):843-852. [5] 刘端阳. 南京冬季雾宏微观物理结构的观测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 [6] 孟蕾,周奇越,牛生杰,等. 降水对雾中能见度参数化的影响[J]. 大气科学学报,2010,33(6):731-737. [7] 严文莲,刘端阳,濮梅娟,等. 南京地区雨雾的形成及其结构特征[J]. 气象,2010,36(10):29-36. [8] TARDIF R, RASMUSSEN R M.Evaporation of non-equilibrium raindrops as a fog formation mechanism[J].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0,67(2):345-364. [9] 鲍婧,黄亮,沈阳,等. 江苏不同强度降雨对能见度的影响分析[J]. 大气科学学报,2018,41(5):702-709. [10] 白永清,祁海霞,刘琳,等.武汉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及相对湿度关系的非线性分析及能见度预报[J]. 气象学报,2016,74(2):189-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