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亚玲,刘长仲. 蚜虫的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J].草业科学,2014,31(3):519-525. [2] 邹玉,邵鸣,王涛,等.蚜虫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林副特产,2016(6):89-91. [3] 吴江,缪文建,沈林章,等.浙江省三大食用花卉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4(1):43-45. [4] 肖晓华,肖璐.秀山县玫瑰病虫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J].农业科技通讯,2018(3):264-267. [5] 解雅梅. 玉米蚜虫的发生规律及种群控制研究[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19. [6] 陈金安.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科技,2001(6):34-36. [7] 杨清坡,刘万才,黄冲.近10年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植物保护,2018,44(3):24-30. [8] 汪凤娟. 北疆加工辣椒上蚜虫、棉铃虫发生规律调查及其防治药剂筛选[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6. [9] 张抒,白艳菊,范国权,等.马铃薯病毒病传播介体蚜虫的危害及防治[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3):59-63. [9] 庞虹. 捕食性瓢虫的利用[J].昆虫天敌,1996,18(4):30-36. [10] 孙毅,万方浩.七星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生物防治,1999(4):3-5. [11] 程英. 七星瓢虫人工饲料的优化和评价[D].贵阳:贵州大学,2018. [12] 陆秋成,刘东阳,王勇,等.不同胡萝卜素浓度及饲料制作方法对七星瓢虫幼虫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5):82-87. [13] 曾睿琳,刘虹伶,冯长春,等.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34): 117-123. [14] 林会,刘东阳,王勇,等.β-胡萝卜素及饲料形态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22,50(11):43-48. [15] 刘超,徐翔,肖科军,等.不同方式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茶蚜捕食功能研究[J].茶叶学报,2021,62(3):150-155. [16] 王小强,曹馨月,郑珍蕾,等.密度对七星瓢虫不同虫态生存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2):121-125. [17] 孙毅,万方浩,姬金红,等.利用人工卵赤眼蜂蛹规模化饲养七星瓢虫的可行性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01(2):139-145. [18] LIU C,LIU H L,WU X L,et al.Effects of artificial diet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dybeetle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J].Entomological research,2022,52(4):223-231. [19] 苏琴.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优缺点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84-85,132. [20] 杨帆. 龟纹瓢虫、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之间的集团内捕食作用[D].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14. [21] 刘芸荟. 生物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应用现状及发展[J].种业导刊,2019(6):14-16. [22] 刘亨平. 捕食性天敌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引进与咨询,2005(11):6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