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贾贤,黄秋生,刘光华,等.我国楠木资源的研究现状[J].中国园艺文摘,2014,30(10):55-59. [2] 徐振东,杨曼,胡蝶,等.润楠属主要树种的资源状况、研究现状和开发利用前景[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3):13-17,2,3. [3] 梁燕飞,古文强,闫东明,等.东莞市银瓶山森林公园润楠属植物群落特征研究[J].林业与环境科学,2022,38(1):132-139. [4] 唐健民,范进顺,柴胜丰,等.刨花润楠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8,43(3):158-162. [5] 林伟通,庄雪影,詹红星,等.干旱与复水对中华润楠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37(5):35-41. [6] 钟义,夏念和.国产润楠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18(2):109-121. [7] 王群,刘朝巍,徐文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玉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新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5):159-165. [8] 李忠光,龚明.愈创木酚法测定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改进[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2):323-324. [9] 王学奎.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 宗卫. CaCl2和SA对樟科三种常绿阔叶树种幼苗的抗寒性研究[D].湖北荆州:长江大学,2013. [11] 赵世杰,许长成,邹琦,等. 植物组织中丙二醛测定方法的改进[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30(3):207-210. [12] 张殿忠,汪沛洪,赵会贤.测定小麦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方法[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26(4):62-65. [13] 李凤英,崔蕊静,郑立红,等.植物中原花青素含量的分析测定[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5):147-149. [14] 赵小阳,田河山.叶黄素的测定方法研究[J].饲料广角,2007(21):40-42. [15] 刘锦,王挺,章银柯.杭州园林植物冻害调查与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2017,37(5):82-86. [16] 黎明,杨芳绒,商卫卫.低温对宜昌润楠生理指标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4):19-22. [17] DEMMIG-ADAMS B,ADAMS W W.Photoprotection and other responses of plants to high light stress[J].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1992,43:599-626. [18] 张广华. 弱光、低温胁迫对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光合作用的影响[D].河北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4. [19] 周碧燕,陈杰忠,季作梁,等.香蕉越冬期间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J].果树学报,1999,16(3):192-196. [20] 王淑杰,王连君,王家民,等.抗寒性不同的葡萄品种叶片中氧化酶活性及变化规律[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0(3):29-30. [21] 高树涛,李文彬,郭绍霞,等.不同单株大叶女贞对冬季低温的生理响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0):168-172. [22] 袁宗英,赵欢欢,杨铭鑫,等.自然越冬过程中大叶黄杨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J].现代园艺,2020,43(17):25-27. [23] 谢雨萱,包苹,郭莺,等.自然越冬期姜花属植物生理指标变化及抗寒性评价[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21,29(5):509-518. [24] 亓白岩,周冬琴,於朝广,等.8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38(5):258-263. [25] 浦娜娜,王成忠.白刺原花青素研究进展[J].齐鲁工业大学学报,2018,32(4):56-60. [26] 应叶青,魏建芬,郭璟,等.自然低温对红杆寒竹生理特性的影响[J].竹子研究汇刊,2010,29(3):10-14. [27] 郁平慧. 早籼稻低温伤害机理及调控措施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 [28] 段建真. 茶树叶片受冻害后的特征[J].茶叶科技简报,1978(4):3-4. [29] 孟艳琼,张令峰,王雷宏,等.低温胁迫对6种彩叶藤本植物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6(2):172-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