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立青,尹澄清,何庆慈,等.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6(2):288-294. [2] 刘素玮,张铁坚,刘俊良.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降雨径流净化效果研究[J].水处理技术,2023,49(10): 19-24. [3] 王和意,刘敏,刘巧梅,等.城市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分析与研究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83-285. [4] 李立青,尹澄清,何庆慈,等.武汉汉阳地区城市集水区尺度降雨径流污染过程与排放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6(7):1057-1061. [5] 刘燕,车伍,李俊奇.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与管理模式[J].环境保护科学,2006(3):10-12. [6] 吴文政.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特征分析[J].水电水利,2021,5(4):44-45. [7] 朱松,方沛南,蓝雪春.降雨径流污染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240-245. [8] 李华宇. 南方丘陵城市旧城更新中雨水廊道体系的恢复与构建[D].长沙:湖南大学,2019. [9] 李立青,胡楠,刘雨情,等.3种生物滞留设计对城市地表径流溶解性氮的去除作用[J].环境科学,2017,38(5):1881-1888. [10] 李立青,朱仁肖,尹澄清.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水量、水质分级控制方案[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18):9-12,30. [11] 李立青,刘雨情,杨佳敏,等.生物滞留对城市地表径流磷的去除途径[J].环境科学,2018,39(7):3150-3157. [12] 李立青,龚燕芳,颜子钦,等.生物滞留设施对城市地表径流低浓度磷吸附基质研究[J].环境科学,2015,36(7):2511-2517. [13] 李立青,尹澄清.雨、污合流制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的迁移转化过程与来源研究[J].环境科学,2009,30(2):368-375. [14] 李立青,尹澄清,孔玲莉,等.2次降雨间隔时间对城市地表径流污染负荷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7,28(10):2287-2293. [15] 周永超. 改良型生物滞留池对雨水径流中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D].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19. [16] 彭攀.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滞留带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17] 王俊岭,王雪明,冯萃敏,等.改性透水混凝土铺装对雨水径流净化研究进展[J].混凝土,2016(2):145-148,152. [18] 王俊岭,王雪明,张安,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铺装系统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5,33(12):1-4,110. [19] 魏胜,王俊岭,张雅君,等.透水混凝土路面铺装的发展现状[J].市政技术,2014,32(4):28-31. [20] 王哲,谢杰,谢强,等.透水铺装地面滞蓄净化城镇雨水径流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S2):138-143. [21] 王俊岭,徐怡,王雪明,等.改性基层透水混凝土铺装路面对污染物的去除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7(5):153-157. [22] 刘强. 城市径流雨水强化渗蓄技术实验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3. [23] 关鹏祥. 基于径流雨水体积和峰流量控制的道路渗-滞系统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9. [24] 吴金羽. 径流雨水颗粒污染物特征与过滤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25] 于永霞. 透水混凝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6. [26] 秦祎. 透水路面—生物滞留联合应用设计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27] 曹可. 透水砖路面透水及恢复性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 [28] 王淇. 雨水口与渗滤树池的优化设计及联合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3. [29] 郭翀羽. 植草沟与缓冲带径流控制效能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3. [30] 王俊岭,张海艳,魏胜,等.极端降雨条件下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削流除污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2017,35(2):28-32. [31] 王俊岭,宋健,魏胜,等.透水混凝土路面对径流水量削减试验[J].环境工程,2016,34(3):22-26. [32] 王俊岭,张玉玉,宋健,等. 一种具有导渗导排管的透水混凝土铺装系统[P]. 中国专利:CN103981785A,2014-08-13. [33] 王俊岭,秦全城,张玉玉,等.塑料网格砂基透水砖铺装系统的径流控制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5,42(12):13-16. [34] 王俊岭,张亚琦,秦全城,等.一种新型透水铺装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去除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19(2):643-652. [35] 王俊岭,刘栓,张玉玉,等.透水混凝土铺装常用材料对径流污染物的吸附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6(10):143-147,151. [36] 王俊岭,魏江涛,王雪明,等.透水混凝土铺装基层3种骨料对典型径流污染物吸附效果比较[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17(3):303-309. [37] 税欢,李龙,易虹宇,等.憎水性复合砂浆材料表面排水性能试验研究[J].交通科技,2021(6):56-60. [38] 王俊岭,秦全城,张玉玉,等.河砂对径流污染物吸附效果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16(9):86-92. [39] 崔程颖,马利民,张选军,等.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机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5-98. [40] 卓桂华,许宝地,赵由才.水泥对渗滤液尾水总氮的去除研究[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9,30(6):88-90,94. [41] 王俊岭,刘栓,宋健,等.透水混凝土路面堵塞对径流水质控制影响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7(6):140-143. [42] 王俊岭,徐怡,魏胜,等.透水混凝土铺装各层对径流污染物的削减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2016,34(10):3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