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姜卓俊. 草莓品种类型与栽培形式[J].中国果树,2001(2):47-48. [2] 雷家军. 我国草莓生产现状及展望[J].中国果树,2001(1):49-51. [3] 万春雁,糜林,李金凤,等.我国草莓新品种选育进展及育种实践[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37-39,44. [4] 段辛楣,戴子林,马鸿翔,等.草莓品种资源收集与利用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1(6):40-42. [5] 张雯丽. 中国草莓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思考[J].农业展望,2012, 8(2):30-33. [6] 邓永卓,徐建坡,祁欣,等.天津设施草莓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13(6):33-34. [7] 杨亦扬,马立锋,石元值,等.叶绿素仪(SPAD)在茶树氮素营养诊断中的适用性研究[J].茶叶科学,2008(4):301-308. [8] 曹建康,赵玉梅,姜微波,等.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9] 张志良,瞿伟菁.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0] 曾丽蓉,郑鑫,张婷,等.四种苹果砧木耐盐性差异比较[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3):105-109. [11] 姚景珍,席吉龙,张建诚,等.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山西旱地小麦品种的抗旱性[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1):1-4. [12] 陈年来,李庭红,王刚,等.甜瓜光合特性研究Ⅰ单叶面积动态与光合性能[J].兰州大学学报,2001(2):105-111. [13] 张会芳,刘桂珍,张超.草莓果实硬度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措施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9(1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