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 闫振华,黄晓莉,赵树琪,等.2006—2019年湖北省审定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分析[J].中国棉花,2022,49(11):17-24. [3]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关于2024年棉花产量的公告[EB/OL].(2024-12-25)[2025-01-14].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2/t20241225_1957879.html. [4] 崔豫疆,龚照龙,王俊铎,等.245份陆地棉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综合评价[J].新疆农业科学,2024,61(10):2358-2365. [5] 汪佳怡,赵树琪,常辉,等.长江流域棉区陆地棉品种的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4,25(10):1661-1672. [6] 马青山,杜霄,陶志鑫,等.陆地棉种质材料机采农艺性状鉴定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23,60(8):1830-1839. [7] 逯涛,曾庆涛,张文,等.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棉花产量与品质[J].新疆农业科学,2023,60(5):1099-1109. [8] 湖北省种子管理局. 2024年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实施方案[EB/OL].(2024-04-07).https://nyt.hubei.gov.cn/bmdt/yw/ywtz/szzglj_9002/202404/t20240407_5149405.shtml. [9] 马育华. 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0] 曹雯梅,黄爱云,任景荣,等.抗虫杂交棉农艺性状间相关和通径分析[J].中国棉花,2006,33(7):25-26. [11] 宋琳琳. 不同棉花品种主要数量性状间的关系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9. [12] 田琴,司爱君,陈红,等.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8,46(2):1-4. [13] 庄萍萍,李伟,魏育明,等.波斯小麦农艺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