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鸣,贺洪燕,王勇,等.乌鲁木齐经济圈生态问题溯源及对策浅析[J]. 科技展望,2016,26(13):229-231. [2] GROSSMAN G M,KRUEGER A 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3] 赵红娟. 辽宁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D].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4] PANAYOTOU T.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Turning 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465-484. [5] 王春萍,吴媚.西北地区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以甘肃庆阳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2(5):41-45. [6] 买里娅·阿布力孜,买托合提·阿那依提.乌鲁木齐市自然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2):99-105. [7] 赵晗. 基于投影寻踪的城市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0(11):25-28. [8] 党建华,瓦哈甫·哈力克,张玉萍,等.吐鲁番地区人口-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中国沙漠,2015,35(1):260-266. [9] 如克亚木·牙生.乌鲁木齐市人口、经济以及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5. [10] 张淑源. 西北黄土台塬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路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1] 白爱桃,叶得明.西北干旱区人口—农业经济—生态耦合协调态势分析——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1):54-58. [12] 王宏卫,刘勤,柴春梅,等.新疆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5(3):78-83. [13] 石洋. 石油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4. [14] 王明全,王金达,刘景双.吉林省西部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发展的耦合性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8(2):167-172. [15] 杜忠潮,黄波,陈佳丽.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汉文版),2015, 38(1):135-147. [16] 孙小涛,周忠发,陈全.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探讨——以贵州省沿河县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9. [17] 赵鑫美,薛翠翠,闫婷婷.20世纪90年代以来济南市人口、经济、空间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150-151. [18] 桑秋,张平宇,苏飞,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沈阳市人口、经济、空间与环境的协调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115-119. [19] 吴春梅,何秉宇,吴磊,等.基于市民满意度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效果评估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5):42-47. [20] 潘先建,何秉宇.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31-34. [21] 宁尚晓,何秉宇.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建设进程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S2):78-81. [22] 马豪,何秉宇.乌鲁木齐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北方环境,2011(11):23-24. [23] 左永君,何秉宇,龙桃.乌鲁木齐市人口时序变化特征及其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8):74-78. [24] 冯琳,何秉宇,马辉英.新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5(4):17-20. [25]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2):237-247. [26] 张广裕,张光霞.甘肃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16-21. [27] 周玄德,孜比布拉·司马义,严姗,哈力旦木·马木提.克拉玛依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计量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3(2):236-240. [28]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4):506-515. [29]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30] 王琦,汤放华.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J].经济地理,2015,35(12):161-167,202. [31] 王颖君.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